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4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李苗与陈聪 )
“纯爱,不是纯真的爱,也不是纯洁的爱,应该被定义为纯粹的爱。就是简简单单,接受另一半所有的优点和缺点,无论是激情还是亲情,无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信任。”
陈聪博客的名字叫“一个脑袋两个性格三个橘子”,2007年夏天,李苗就是被这个趣怪而富于创意的名字所吸引的。在几个月的网络聊天后,两人终于借一次看话剧的机会见了面:舞台上主演独角戏《狂人日记》的陈聪充满张力的表演和散发出来的气场,让李苗感觉到了某种独特的吸引力,于是顺理成章地被陈聪拉进了自己所在的独立戏剧演出团体“三枝橘”。谈到对彼此的第一印象时,陈聪说,李苗是个说话很冲、心直口快的女孩子;而李苗则感觉他是个拧巴、分裂的文艺男青年,“挺好看,挺帅的,沉浸在自己的各种小情绪里出不来,但是不装”。他们说,自打开始网络聊天起,就感觉两个人有一种莫名的默契,无论是谈戏剧、谈八卦,往往出现两个人同时在屏幕上打出同一句话的情况。
对于在“三枝橘”度过的时光,李苗只用了“辛苦”两个字来概括,并坦言自己后来之所以在戏逍堂和嘻哈包袱铺能够十项全能,布电、搭台样样能干,都是在“三枝橘”生生练出来的:做宣传都是无师自通,硬生生地和每一家可能做关联报道的媒体“生磕”。李苗说她当时完全是逞能,一股血气之勇,不懂规矩,也没有资源,庆幸的是遇到的都是好人。“当时和三里屯3.3合作,租了他们顶层的一个大空场当舞台,准备上演四出短剧《狂人日记》、《野草》、《无话》、《动物园的故事》,于是我们几个晚上都在忙,缝幕布,因为只有两个小的手持缝纫机。”实际上,即便算上演员,“三枝橘”在规模最大时也只不过拥有十几名成员。“一要正式开演,除了导演,其他全是杂工,顶多出几十块钱雇辆金杯,拉道具服装。”陈聪回忆说,那时“三枝橘”最经常使用的演出场地是旧鼓楼大街附近的一个小普通四合院的北房。“本来是一个针对外国人的中文培训学校,打上隔断以后租给了我们。”陈聪回忆说,“没有灯光,没有音响,我们自己买了最便宜的筒灯、二手灯控台,所有电线都是自己买、自己布置,完全是白手起家。”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