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好莱坞的事儿(03):嘉宝·It Girl·法典

作者:丁神灯

2017-05-22·阅读时长6分钟

440人看过

  在《风流寡妇》的带动下,业界又不能免俗,刮起了一阵亦步亦趋的跟风,同时电影公司把演员们包装成性感偶像,电影中的情节也不断地打破传统性观念来迎合观众。而此举屡试不爽,总是能带来票房成功。默片女王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就是在此期间从瑞典来到了好莱坞。米高梅签下了嘉宝,修牙箍齿,减重美体,一番整治后改头换面的嘉宝频频出现在大制作中。她在《风月》(又译《妖妇》)(1926)中饰演一位出轨的已婚女子;《灵与肉》(1926)中的她简直就是早期妖妇赛达·芭拉的升级版本,片中接吻镜头和闺房中的玉体横陈,伴随着剪辑技术,让其中的情欲表达隐晦巧妙而又一览无余,同时又躲避了自查和审查。




《风月》/《灵与肉》


  另一边,派拉蒙也顺风扯旗,致力于把克拉拉·鲍(Clara Bow)打造成了It Girl的鼻祖。19世纪末,It Girl这个词最初出现在英国上层社会。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41岁获奖),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普林(Rudyard Kipling)在一个故事中用it这个词表达了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它既不是指美貌,也不是依靠语言的魅力形成的,它就是它”,由此It作为修饰词既可以夸赞女人也可以用于男人,开始在上流社会风靡起来。简单说,It代表的就是我们俗话里说的---她(他)就是有那个“劲儿”。而让这个词汇广为人知的就是克拉拉·鲍主演的电影《攀上枝头》(1927)。电影根据时尚杂志连载小说改编,讲的是百货公司的女员工跟公司老板的浪漫爱情,并且把It的那个“劲儿”意思进一步具化为:既可以是高贵心灵也可以是性吸引力。改编的过程中,剧本把小说中的那个“劲儿”从男主角那里挪到了女主角身上,片中着意强调克拉拉·鲍的性感魅力,于是片子打破票房纪录,克拉拉·鲍一举成名,It Girl藉由她的性感成为流行文化语汇,并传承至今。该片也因此在日后跻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电影目录。



It Girl的鼻祖克拉拉·鲍/《攀上枝头》


  自查一时间形同虚设,海斯见各大电影公司都不买自己的帐,于是一着不成他又出一着。1927年,他跟各大公司高层商议成立成立了“电影公司关系委员会”(Studio Relations Committee )。委员会表面致力于弥缝各公司的关系,实际还是探讨电影审查,对此米高梅、福克斯、派拉蒙不得不虚与委蛇,纷纷做出反应并达成一致出台了名为《禁止与谨慎》(Don'ts and Be Carefuls)的注意事项。这个注意事项是基于联邦各地方的审查条款制定的,获得了“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首肯,具体实施由“电影公司关系委员会”负责执行。事情似乎很顺利,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依旧困难重重。



马丁·奎格利/丹尼尔·A·洛德


  影响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幕后人物出现在1929年。此时《禁止与谨慎》不大奏效,正值事情胶着不下的时候,笃信宗教的《电影先驱报》记者马丁·奎格利( Martin Quigley)和隶属教会的作家丹尼尔·A·洛德(Daniel A. Lord)共同提请了一份电影审查细则,其中条款几乎照搬了宗教教规来约束电影创作,尤其提及了有声电影对于青少年心灵的视听蛊惑。这两个高人十分拥护业界内部形成自查制度,认为如果在圈外形成审查机构,对于电影的发行与上映更加有百害而无一利。此举正中海斯下怀,于是正在为难的他欣然纳谏。1930年2月,在与各大公司老板几经磋商申明利弊之后,MPPDA终于形成了共识。1930年3月31日《海斯法典》正式诞生了。法典内容对各州审查机构和宗教组织的态度进行了合理推测,为了避免与地方审查方案冲突,法典将内部自查纳入到电影制作的过程中。



《海斯法典》的封面(1930年到1955年版本)


  法典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把注意力聚集在性的问题上,思想上是绝对保守的,认为电影如果展示性观念的放纵,比如非婚性行为,不仅是大错特错的,也会导致传统婚姻价值观念走向沉沦。条例中禁止电影中以低级趣味的形式表达性,所谓低级趣味就包括强奸、勾搭成奸、未婚性行为等种种不道德的性关系、黑人与白人的性关系、堕胎和分娩的镜头、裸体镜头,男女之间交颈接吻,带有明显挑逗性质的镜头,甚至更衣的动作和过于激情的拥抱都在禁止之列。同性恋更被视为与恋童癖是同一属性的变态行为,遭到严厉禁止,不会有任何姑息。



玛琳·黛德丽/《蓝天使》


  第一部接受法典审查的电影是《蓝天使》(1930)。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通过这部电影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她演唱的主题曲也风靡全球。片中玛琳·黛德丽饰演美艳的舞娘,把循规蹈矩的老教授拖进了欲望的深渊。该片有德语和英语两个版本,进行双语套拍是当时有声电影的拍摄惯例,这样便于影片在不同国家顺利发行。对于这部片子,加州审查机构认为英语版本确有低俗情节,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执行法典的委员会并没有非难该片的英文版,没有要求影片进行任何整改。有趣的是,1933年德语版的《蓝天使》因其所谓的政治影射在纳粹德国被希特勒禁映。


  思想解放的佻达女郎,年轻时髦的大方女性,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已经有了更为宽泛的认同空间。这些中上层阶级女人游弋于城市与乡间,在现代生活造成的相对进步的个人私密空间里,她们游荡于公寓和工作场合,游走于电影院和俱乐部娱乐怡情。她们的着装和思想都在变化,但是都处于一个过渡的阶段。而电影业界也处在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过渡阶段。变故易常的过程里,电影中的这些女性形象俨然就是前卫的化身。她们以一种特殊方式带动了电影业的发展,虽然在保守人士眼中她们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着实令人忧虑,但是这种道学的假正经已经慢慢成为无知和落后的代名词。此时社会风气渐趋解放,《海斯法典》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崇尚自由的人们嗤之以鼻的。



嘉宝/《安娜·克里斯蒂》


  早在《海斯法典》正式颁布之前,美国《综艺》杂志就全文刊发法典条例,并且唱衰法典,认为它很快就会被淘汰。而这个时候,海斯的办公机构实际上没有权利对影片进行删改,他们只能在发现不良倾向之后,苦口婆心地劝说电影公司进行整改。在这种环境下体系中,再加上经济大萧条的不期而至,虽然令行禁止的声浪轰轰烈烈,但是各大公司却依然我行我素。 


  嘉宝依然在她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作品《安娜·克里斯蒂》(1930)中饰演一个妓女,这部电影不仅有英语和德语版本,甚至还制作了一版无声版本,因为米高梅一度害怕嘉宝开口说话会产生消极后果。事实证明,嘉宝的性感魅力和明星地位奠定了影片的成功,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冠以忧国忧民的道统既不能代表、也不能阻止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喜好。而派拉蒙的史诗片《罗宫春色》(1932)直接把感官刺激提升到了高段位。



《罗宫春色》海报和片中的违规片段


  片中充斥各种违例情节:皇后在驴奶中香艳出浴,呼吸间双乳隐漾水波之中;身旁环伺的侍女们身形曼妙衣难蔽体;让人浮想联翩的脱衣镜头,意味深长的两只猫咪;后半段欲焰蒸腾的妖冶舞蹈;角斗场里撒花的姑娘们薄纱上阵和原始装束的女角斗士大战侏儒等等。凡此种种让卫道士们深恶痛绝,但是片子的主要内容完全是控诉古罗马皇帝对早期基督教徒的迫害,这种主旋律又让人们说不出什么,于是该片一刀未剪在纽约、堪萨斯和宾夕法尼亚等地顺利上映,在联邦的其他地方也只是小有改动就得以放送。派拉蒙的这个手法确实很滑头,但是公平地讲,《罗宫春色》的成功绝对不是凭着诡计才得逞一时的,该片无论是题材、情节、表演、细节处理等等都堪称一流,即便放到现在看,这部片子也不失水准,甚至比一些所谓的大片还要精致好看。《罗宫春色》兼全之计的成功为业界广开思路,宏正主题掺杂性感情节的制作模式开始大行其道。可以说,近几年风靡的美剧《权力的游戏》依然在延续这种模式。

文章作者

丁神灯

发表文章40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399人

影评人、中读签约作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