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施隆多夫和他的电影人生

作者:陆晶靖

2018-02-24·阅读时长22分钟

3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042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沃尔克·施隆多夫 )

今年73岁的施隆多夫在童年经历过“二战”的最后时光。1944年一颗炸弹落到他家的阁楼上,门窗都被炸飞了。他注定将离开这里。几个月前,他的母亲在二楼煮地板蜡,一颗火星引燃了整个厨房,液体的地板蜡变成了喷射的火舌,于是他在剩下的岁月里只能依靠照片来怀念母亲。后来,在拍《铁皮鼓》的时候,他让绝望的奥斯卡徒劳地砸着厕所门,在门里他的妈妈一条又一条地吃着生鱼,中毒而死。不久美国兵的吉普车和坦克开进了黑森州,6岁的施隆多夫很喜欢他们,和他们交上了朋友,成年人的恐惧在孩子们看来无法理解。他很快就学会了英语,还用一些没用的东西换来了咖啡和食品。他学会的这门语言将在未来帮助他和阿瑟·米勒以及达斯汀·霍夫曼交流,使他以一种极佳的状态拍出《推销员之死》。他似乎在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为未来的导演之路做了一些准备,到了中学的时候,他已经感觉到学校教育没有什么意义,所有一切都是德国文化中市民生活那一套。他不喜欢《白马骑士》和《智者纳坦》,又转向了存在主义。他读萨特的《恶心》的时候还不到15岁,他记得一次家庭出游,当时所有人都挤在狭窄的小船里,他想这真是萨特所说的地狱。

他逃离家乡的愿望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实现了,他在那里找到了一所寄宿学校继续他在家乡的学业。之前在德国,电影厂的经理对他父亲说:“医生先生,别让您的儿子不开心,最好还是让他学点儿正经营生吧!”而在法国他可以自由地看电影,当时的法国和德国不一样,电影属于艺术。几个月后,他已经学会了法语,到他高中毕业那年,他选修了哲学课,还参加了一个法国中学生大奖赛,得了第一名。当地的报纸登出了他的照片,旁边写着一行小字:两年前,他还一句法语都不会说。他每天不停地看各种电影,并且还给德国电影翻译对话,有一天他在翻译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时,有人一把抢过他的话筒愤怒地喊道:“我们这儿是电影博物馆,不是宣传机构!”这时他意识到,自己毕竟还是一个德国人。

他终于慢慢地融入了法国的电影圈子,到他21岁时候,他成了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学生,第一次当上了副导演,在他和新浪潮导演学习了一阵后,又和阿伦·雷乃合作了一把,这回他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副导演。到施隆多夫25岁那年,他决定自己拍一部电影。他在法国生活了很多年,当然想和他的老师、那些新浪潮导演们拍类似的片子,但人们却越发强调他是一个德国人。施隆多夫说:“我有时候喝一杯啤酒,人们就会说,啊,你喝啤酒,这很德国。虽然我99%的时间里都喝葡萄酒,但没人在意。”于是他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国家,拍一部德国电影。这就是他的处女作、改编自奥地利作家穆齐尔小说的《青年托尔勒斯》(Der junge T?rless)。电影讲述了一所寄宿学校里发生的故事,一个叫巴齐尼的学生偷钱被另外两个学生发现,他们以此来胁迫和折磨巴齐尼,一个人从肉体上折磨巴齐尼,另一个则利用这个可怜虫来测试他关于疼痛敏感性以及催眠的理论。托尔勒斯始终是一个旁观者,他从冷静地观察到手足无措,最终愤怒却无济于事,这似乎在暗示纳粹时期知识分子先是自命清高后来终于发现为时已晚的命运。年轻俊美的马修·凯利尔扮演托尔勒斯,他把托尔勒斯的柔美、傲慢、自恋和严肃都诠释得很好,后来他又在施隆多夫的《死刑》里出演过。

文章作者

陆晶靖

发表文章1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免签待遇

自由旅行何以难

108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