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荷花与金鱼》

作者:李晶晶

2018-02-24·阅读时长5分钟

56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60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荷花与金鱼 》,2009年香港苏富比秋拍3650万港元成交 )

“一次我拜访已故摄影史学专家,也是中国艺术家朱沅芷的妻子朱海伦时,她给了我一张1956年拜访常玉工作室的两人合照,背后墙上有一幅绚丽的荷花图,也就是这次香港苏富比拍卖的《荷花与金鱼》。”衣淑凡是研究常玉的专家(著有《常玉油画全集》),也是常玉画作重要的推手之一。90年代初,衣淑凡通过文献梳理和论述的建立,将国人并不熟悉的常玉和他的艺术,通过拍卖创造出难以撼动的市场价值和历史定位。“看过常玉许多不同时期工作室的照片,我注意到他通常会把他特别喜欢的画挂在墙上,就像这幅《荷花与金鱼》一样。”衣淑凡告诉本刊记者。

《荷花与金鱼》大约完成于1955年,是常玉巅峰时期的作品,画面以鲜亮的黄色描绘整株荷花,细长花茎支撑硕大的花与叶,流露出一股傲气。金鱼悠游其中,充满着生命力。荷花造型与构图,应该是参考了张大千1945年完成的巨作《大墨荷》。“自从朱海伦给了我这张照片,我一直好奇这幅画会在哪里。多年来,常玉越来越多的画作重现于艺术市场,我一直在期待这幅画的出现,这么重要的一幅画绝不可能凭空消失。”衣淑凡对本刊记者说,1956年常玉曾将这幅画送去参加法国独立沙龙展,画的背面现在依然贴有当年参加展览时的黄色标签纸。然而自展览之后,《荷花与金鱼》便“消失”于公众的视线。

常玉1900年出生于四川顺庆一个富商家庭,长兄常俊民经商有成,开设了四川最大的丝织厂德合丝厂,二哥常必诚在上海经营一心牙刷公司,常玉负责包装设计。常玉自幼跟随四川书法家赵熙学习书法,颇具艺术天分。1921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勤工俭学计划,常玉随着这股留学热潮前往巴黎学习,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居留异乡的艺术不归路。早年留法的中国学生都希望能进入美术学院,接受正统的学院教育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徐悲鸿和林风眠先后进入国立巴黎美术学校学习,而常玉则选择与学院派迥异的“大茅屋画院”(Acadómie de la Grande-Chaumióre,又称格朗德·歇米欧尔学院),在这里接触自由的素描技巧训练和培养现代绘画的表现方法。20世纪40年代末,常玉的作品入选法国独立沙龙,但反应平平。不仅如此,据朱海伦的回忆,当时常玉还遭到全艺术界及巴黎华人圈的边缘化,际遇甚为艰难。1966年8月12日凌晨,常玉因煤气泄漏,死在他蒙帕纳斯的工作室里,默默无闻、不被赏识地在巴黎终其一生。

文章作者

李晶晶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5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财富,不可承受之重

北京大兴弑亲案的村庄调查

79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