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万亿和4万亿

​2.7万亿和4万亿

作者:邢海洋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40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81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关于土地财政,年后传出两组数字,一组是国土资源部的: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一年增加1.2万亿元。另一组数字来自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2010年全国土地成交金额前20名城市的成交总额超过了1.24万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34%。两组数字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土地财政收入激增,二是中小城市增幅超过大城市。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社会矛盾重重,这里均不予讨论。钱既然收上来了,如何花出去,使土地财政趋利避害才是当务之急。

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为应对金融危机紧急启动的4万亿元投资已完成投资计划的70%,项目完工率达到60%以上。这意味着突兀而来的投资拉动GDP的举动步入尾声。紧接着,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4个月来首降。原材料价格暴涨,投资推动力又面临失速,又一次“着陆”似乎迫在眉睫。在我国,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居功至伟,2009年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度接近90%,2010年的上半年还达到了59.1%,截至2010年三季度的贡献率下降到了58.8%,呈缓慢回落态势。尤其是,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单月数字看,2010年6月达到峰值的3.07万亿元,随后便稳定在2.1亿~2.5万亿元。观察12月PMI各子项数据,出口依然旺盛,总需求的下降主要来自国内。虽则原材料价格高涨对购进需求与生产起到抑制作用,政府大规模的应急投资若一下子消失,则可能产生更激烈的需求下降。此时此刻,如果利用好一年中多出的1.2万亿元的土地收入,正可在“后4万亿”时代接续上投资的不足。

在4万亿元如何投资上,政府曾有过思路转变。发改委起初公布的账单,4万亿元中,“铁公基”等的基建占比高达45%,灾害重建占到25%,民生只占17.25%,科技创新与环保投资占比也只有12.75%。当时舆论哗然,认为经济刺激缺乏新意,强化的仍是一贯的投资主导策略,于经济转型无益。改革30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民生欠账却太多,制约了内需释放。一年后,发改委公布了4万亿元投资分布的时候,民生工程投资占44%,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则缩减至23%。经过一年多的调整,不难发现,政府主导经济调整的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民生工程、节能环保、科技创新领域投入比重明显提高,而基建领域投资占比则大幅下降。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袁世凯

共和的尝试与反动

104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