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8-02-23·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64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刘斌 )
刘斌在豆瓣网上的自我介绍这样写:“食品科学博士,目前供职于国际马铃薯中心菲律宾分部。业余译者、伪文青、伪球迷。另外我不在马尼拉,在国际水稻研究所驻地——一个叫Los Ba~os的地方,豆瓣没得选。”刘斌硕士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读的营养学,博士又到密苏里大学研究食品安全,现在的工作是为菲律宾当地农民做食品安全意识的培训。“我2004年本科毕业出国,周遭的环境一直都挺简单,因此很宅,工作之余基本泡在网上。”刘斌在译言网上的空间显示他加入该网站已经有1816天,“闲暇时间的一半都在上面,遇到翻译项目更是全部空闲都贡献了”。虽然翻译费时费力,但刘斌喜爱这个过程带来的乐趣。
与许多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一样,刘斌说,上大学前,他没在英语学习上下过特别的工夫。“刚上‘大一’不久,要自己修电脑,发现DOS命令的帮助文件都看不懂。硬啃下来,记下许多生词,接着再读别的英语文章,竟然顺畅不少。背单词要和文章阅读相结合,有了托福的词汇量,是理解简单文章的保障。”刘斌人生中的第一次英语水平的飞跃是在考完GRE之后,“知道了如何读懂长句,单词量也够阅读本专业的学术文章”。但那个时期,他几乎没机会接触专业图书之外的原版读物。“网速还是36K猫的时代,连国外的网站都极慢。关键的一点是电子词典只有金山词霸。常用单词之外的一些生僻词、需要知识背景才能理解的句子,如果看不明白根本无处求教。”刘斌说他看的唯一一本课外英文读物是房龙写的《圣经故事》,看完感觉是“如坠云雾”。
出国后,全英文的环境带来了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每天学校的图书馆里都有免费的《纽约时报》,持续阅读终于带来一个“里程碑”似的进步:在一次美国国内的航班上,他在《纽约客》上发现一篇讲艾未未的长文。“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完全沉浸在文章里,那种因为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不懂而出现磕磕绊绊的感觉消失了。”但却面临着再次突破的瓶颈——他感到,自己在写文章时,能把意思说明白,可运用的句式和单词却不够多样;在报纸杂志的阅读中,他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富有文采的表达,没有考试的压力,他也就没有什么动力来把它们记下。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48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