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青草更青处

作者:苗千

2018-02-23·阅读时长6分钟

53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39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1969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市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颁奖礼上,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左)向刚获得物理学奖的默里·盖尔曼祝贺 )

物质的构成要从原子开始。原子论古已有之,“原子”一词就来源于希腊语中“不可分割”的意思,意为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古代人类认为,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却无法找到科学依据,更多是出于直觉或哲学信仰。直到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利用原子来解释不同化学元素的不同性质,现代原子论才逐步建立起来,原子也被看作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微小颗粒。

俄国科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总结各种原子的性质,在1869年创造性地发表了《元素周期表》,人类由此认识到各种原子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原子论的确立只能算是人类探索物质构成的故事的开始。在19、20世纪之交,随着电子和原子核的发现,人类认识到了原子并非是古典概念中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粒子,在原子层面之下,物质还有更基本的结构,原子是由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和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电子这三种更基本的粒子构成的。

随着粒子对撞机应用到物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上百种各式各样的亚原子粒子,这些粒子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却让科学家们感到一头雾水,对于数目繁多的亚原子粒子无从下手,难以总结出规律。物理学大师恩里克·费米(Enrico Fermi)对此也自我解嘲说:“我要是能记得住这些粒子的名字,我就去做一个植物学家了。”

文章作者

苗千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983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被抑制的消费

网购井喷与经济引擎

11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