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晶晶
2018-02-23·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525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齐白石《教子图》 )
1937年8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迁到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重庆是山城,百姓喝水来之不易,挑水汉子一趟趟往来嘉陵江的百丈悬崖,他们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让徐悲鸿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为此,徐悲鸿有了创作一幅真实生动的巴人汲水的想法。
这幅《巴人汲水图》高300厘米,宽62厘米,颇显细高。画面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三个段落。舀水,描绘一健壮的男子,仅穿着一条黑色的短裤,头发虽已秃顶,但其身体强壮,匍匐着前身,右手紧握着一只巨大的木桶提梁,从湍急的嘉陵江水中,迅捷而熟练地舀水。旁边又一衣着褴褛的赤足妇女,低头用力,正把舀满的水桶,吃力地提到岸边。让路,描绘一头缠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躬着身体,肩负着重担,吃力地攀登着陡立而漫漫的石梯。旁边应接石上,谦恭地站立着一位身穿长衫、把前摆挽在腰间、肩挑空担的青年男子,他身体微侧让路,以同情和怜悯的目光凝视着吃力攀登的挑夫。图画的上方,绘制了三位登高攀至江岸顶端的挑夫,他们爬完了艰险的陡梯,开始迈开大步,比较轻松地急行。
同一题材,徐悲鸿创作了两幅。第一幅《巴人汲水图》,徐悲鸿后来补题“静文爱妻保存”,现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1937年徐悲鸿在重庆画了这幅画后,印度驻华大使想买下,于是照原图重新画了一张。后一张则在2010年翰海秋拍中以1.71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当时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5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