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以面团来抚慰我

作者:娜斯

2018-02-23·阅读时长6分钟

78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93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面疙瘩成品 )

Gnocchi有译面团,有译团子,有译面疙瘩,盖因意大利人对形式和审美的爱好是无穷尽的,所以面疙瘩也不能只是疙瘩,就像面条也只是Pasta的一种。Gnocchi可大,可小,可圆,可方,可捏捏按按搓搓揉揉并装饰成各种形状。大的时候就该叫面团,大而扁的时候可以说是面饼,小的时候类似面疙瘩,疙瘩上还常要摁出小窝儿来外面再装饰点纹路什么的,哪怕是因陋就简用叉子的背面或者漏勺的背面来炮制也好。对于熟悉炒面疙瘩、面疙瘩汤、猫耳朵等面食的中国北方人来说,与意大利面疙瘩猫耳朵的遭遇总会让人升腾起“这又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去的吧”的“美食沙文主义”。其实呢,我们已经逐渐了解到,首先麦子、面条这类东西,原本起源于中亚,东传西渐,我们两边都是继承者。当我吃过各种大小、各种形状、各种配料的Gnocchi之后,想起我跟一个意大利人开玩笑说意面是中国传过去的之后,他让旁桌人做裁判,旁桌人政客般地回答:中国人发明了面条,意大利人使之完美——当然,这依然是个可以争议的话题。哈哈,但意面的形状的确多啊。

无论中式西式,无论团子疙瘩,都如面条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平民家常美食。面疙瘩比面条的做法更简便,更原始,有可能比面条的起源更早。意大利那边说法,Gnocchi是罗马帝国时代从中东传过去的。面食的传播与演变,真是让人在旅行中感到格外有趣的体验。比如当你在杭州遇到“三丝面疙瘩”的时候,你会遥想这条“面疙瘩之路”的另一头在哪里。面疙瘩的主要根据地在中东、中亚、中国北方、意大利,但是,它的支线还很多。在中国,它南下到杭州,在欧洲,它北上到德、法。西欧各国流行的面食里,除了意式面条,法国人、德国人、北欧人都爱吃的,就数这道面疙瘩。德语面疙瘩Sp?tzle在施瓦本方言中简称为Spatz,意为小鸟雀,瑞士把同一种食物叫作Sp?tzli或Chn?pfli。奥地利、匈牙利、阿尔萨斯和波尔扎诺自治省、克罗地亚,也能见到类似食品。在北美和南美,它随着意大利近代移民而遍及美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

Gnocchi的口感跟中国的年糕略有相似,有弹性,又软糯可口,其种类以和面而言,有土豆、粗粒麦粉或面粉、面包屑、鸡蛋、奶酪等不同搭配。有面粉加蛋不加土豆泥的,有土豆泥加面粉不加蛋的,有奶酪加面加蛋的,有土豆泥加面粉加蛋的等等。现在流行概念里的Gnocchi是以土豆泥和面,但那其实是土豆传入欧洲后的16世纪的事儿了。罗马时代以来没有土豆泥的面团面疙瘩就叫Gnocchi,这种形式至今还是南方一些粗麦粉和面不加鸡蛋不加土豆的Gnocchi的主要特点。

文章作者

娜斯

发表文章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8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意大利面政治学

从米兰到西西里的美味之旅

12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