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3·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47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在1953年的电影《蓬车队》中,弗雷德·阿斯泰尔着牛津鞋与赛德·查里斯共舞
)
演员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作为20世纪好莱坞推出的理想型男人,代表了一种精力充沛但不失优雅的类型。他几乎天天穿一双牛津鞋。“不管摄影机是否在拍摄,阿斯泰尔都坚持让自己舞步生风。”曾有评论家这样描写他的衣着,“踢踏舞这种稍带点幽默的迅捷舞蹈,配合他那双瘦长的双色牛津鞋,有一种要冲出屏幕的时髦感。”
牛津鞋起源于一场有关男性风格的反叛。在16世纪时,法国君主路易十四爱上了骑马防滑所用的高跟鞋,这几乎完美地解决了他个子矮小又喜好奢靡的需求。作为彼时欧洲文化中心的法国,迅速将此风尚推广至欧洲各地,之后,随着大量的欧洲造鞋匠定居美国,这种鞋子便开始风靡全球。曾有这样一种记载——17世纪的男人们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穿上又紧又高的鞋子。到了17世纪中期,一种名为“Jackboot”的黑色靴子逐渐占据了主流。但是,特立独行的牛津大学学生们则并不钟爱那种有些“绷脚”的鞋,他们希望脚下的“束缚”可以随时被轻松地脱下来。
1640年,牛津人引进了低鞋帮的牛津鞋,并在改良中使它真正脱离了村野乡夫格调,具有了优雅、古典、传统的意味。据道格拉斯·戈斯兰(Douglas Gorsline)在《人们穿什么》(What People Wore)一书中记载,1800年后,随着男性时装潮流由奢华主义向实用主义过渡,牛津鞋真正流行了起来。到了1830年,这种辨识度极强的鞋几乎出现在当时所有的舞厅里。除了英国人和美国人,挑剔的意大利人也逐渐意识到了牛津鞋的经典。一个男人的鞋多少带点他的世界观:“一双鞋头不那么圆,不那么方,也不那么尖的纯黑素面牛津鞋,配上黑、白的领结,便可出席各大盛装晚会。前脸有雕花的棕色牛津鞋,不正式,但是百搭。全黑的全雕花牛津鞋,穿它的人一定是欧洲佬。”直至“二战”期间,节衣缩食的男人深知:便宜的鞋子总有一种廉价的外形,而那些最具性格也颇为昂贵的皮鞋,多数来自英国。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5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