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烤趣

作者:殳俏

2018-02-23·阅读时长3分钟

52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23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大冬天里头,围炉烧烤,其“趣”的意义应该大过“味”的意义吧。依稀记得我小时候,每逢冬天午后的4点钟左右,午饭已经消化殆尽了,晚饭不到点,天黑得早,南方的阴冷又丝丝入骨,于是格外想吃点有烟火气的小零食。这时候,奶奶就会在院子里生起煤炉,架上网子,开始烤鱿鱼干。那种交织着烟熏火燎和咸香海味的气息,是让人难忘的。在那样的冬日傍晚,那样一个把两手交错插入厚毛衣袖管中的小女孩,定定地看着院子里那团烧红的炉火,专注到不关心别的任何事物,只是想着那烤好的鱿鱼干入口一刻的香甜和嚼劲,那样的场景是深烙进脑海的,那样的香气也是深烙进味觉的。

后来跟人讨论,发现大多数人都会有全家在一起烤东西吃的记忆。并且烤的大都是小东西,不能当饭吃,却也不是什么金贵的零食,但恰恰就是这样的生活场景,让人觉得趣味无限。交流之下,有人的家里跟我家一样,是用煤球炉子烤的,有人家是用炭炉烤的,有人家是直接在煤气灶上烤的,有人家依然会用火盆来烤。不管烤的是年糕、白薯、羊肉,还是蘑菇,一家人在一起烤东西吃的乐趣大过了这些食物本身的味道,而且边烤边吃,令人觉得愈加温暖。只有这种吃东西的方式,才能真正抵挡冬季的严寒。

日本作家寿岳章子,在回忆她家战后的饮食生活时写道:“我家最令人称奇的是,至今仍使用火盆来烧木炭、煤球等。我们把木炭和软性炭混合用,也用煤球来生暖炉的火,剩下的碎煤块会放进灰里。虽然家里还是会用煤气炉和电暖炉,但是每当天气转寒时,我们最常用的是火盆。那个火盆是从已故的浜田庄司先生处拿来的,是益子制的茶色系传统工艺品。生火是父亲的拿手绝活,只要将前一晚埋入灰烬里的火种稍微翻弄一下,添加少许的木炭,没过多久,黑炭便慢慢烧红,热水壶也跟着发出沸腾的响声。身边有火堆燃烧的感觉真的很温暖,所以我们常年生火来烧烤各种食材。吐司面包是一定会有的,其他还有年糕、鱼干等。炒制的小菜必须在厨房料理,但酒渍河豚、小鱼干等零嘴,全部都是用火盆烤出来的。”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殳俏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人

作家、编剧,悦食中国文化项目创始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从“众口纷纭”到“众目睽睽”

我们的2012

109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