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加沙的“地堡终结者”

作者:宋晓军

2018-02-23·阅读时长3分钟

8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71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美国GBU-28/B炸弹 )

2008年12月29日,以色列情报网站透露一天前空军在摧毁加沙与埃及之间的菲拉德地下隧道时,使用了“地堡终结者”(GBU-28/B)航空制导炸弹。但在12月30日出版的《耶路撒冷邮报》上,一篇题为“空军使用了美国新的灵巧炸弹”一文中,却只字未提GBU-28/B,只提到了空军在摧毁加沙通往埃及的隧道时使用了小型的制导炸弹GBU-39。为什么以色列媒体回避提到GBU-28/B呢?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后,美国空军的两架F-117F携带两枚GBU-27/B激光制导钻地炸弹对伊拉克地下指挥中心进行了轰炸,但在随后的毁伤评估中美军发现,GBU-27/B对深藏在地下10米深的混凝土掩体摧毁效果不佳。情急之中,美国国防部要求军火公司打破常规加紧改进GBU-27/B。2月1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利用废弃的203毫米火炮的炮管等材料手工装配出了GBU-28/B“地堡终结者”激光制导钻地航空炸弹。此后,经过2月20日和2月26日两次试验,证明GBU-28/B可以穿透30米的地下和6.1米的混凝土后爆炸。2月27日,美国空军一架F-117F携带两枚GBU-28/B攻击了位于巴格达北部的阿里塔基空军基地的地下设施。一枚GBU-28/B命中一个地下防空掩体6秒钟后从洞口冒出了黑烟,另一枚没有命中目标。GBU-28/B经过这次“战场投标”后,美国空军在1997年与生产商签署了1840万美元采购161枚GBU-28/B的合同。此后,在1999年轰炸南联盟、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空军都使用了GBU-28/B。

2132公斤的GBU-28/B之所以被称为“地堡终结者”,主要是因为它针对坚固的地下掩体打得准、钻得深。在拥有空中优势、不考虑气候和敌方释放烟幕对激光产生散射及谐振吸收的前提下,打得准是激光制导炸弹的最大优点(GBU-28/B圆概率误差为1米,用GPS制导的GBU-39圆概率误差为6米)。而钻得深,首先是GBU-28/B从飞机上投放后,可利用展开的4片弹翼加速,以保证弹头穿透一定深度时的动能;其次是GBU-28/B上的“硬目标灵巧引信”(HTSF)不仅可以精确地测量5~10000G的加速度,而且可以准确计算穿透目标的距离按照预设的时间引爆战斗部;第三是GBU-28/B的贫铀穿甲弹头。一般认为,穿甲弹头可以采用无毒的高密度、高强度、韧性好的钨合金材料,可是由于钨合金价格过高,因此量产的穿甲弹头往往要采用价格更便宜、常规力学性能与钨合金接近的贫铀。但事实上,除了价格因素,贫铀与钨合金相比有更好的穿甲性能。钨合金在穿甲过程中,首先会热软化形成所谓的“蘑菇头”,随后才会形成穿甲过程中的绝热剪切带,而贫铀在穿甲的热软化过程中,由于其具有高应变硬化的性能,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绝热剪切带。也就是说,与钨合金相比,贫铀在穿甲过程中可迅速锐化以减少冲击面进而钻得更深。而这恰恰是GBU-28/B被很多环保组织和媒体所关注的原因。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虚拟世界博物馆

第二人生、谷歌地球与卢浮宫

69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