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千
2018-02-23·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99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荷兰理论物理学家杰拉德·特·胡夫特 )
柏拉图在他的名著《理想国》中曾经用一个“洞穴寓言”来阐述他对于真实本质的理解:一群被迫生活在洞穴里的人,无法走出洞穴,于是只能通过外界的事物留在洞穴中一面墙壁上的影子来了解外部世界。他写道:“所谓真实,无非是事物的阴影。”
人类对于宇宙的理解,究竟怎样才可能尽量接近真实?我们所生活的宇宙是否存在一种最基本的“真实”?或者换一个方式发问,人类是否有可能最终理解到宇宙的本质?目前可能还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人类对于宇宙本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变化中,每一次进步和改变,都代表着人类对于“真实”的意义理解的加深。
在牛顿时代,人类认为宇宙是一个精确设置的、永不停歇的完美机器,日月星辰按照牛顿力学的支配在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中运行。进入20世纪后,随着量子力学和宇宙学的发展,人类对于宏观和微观世界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种听上去玄之又玄,甚至耸人听闻的理论开始在理论物理学界流行,这种理论尽管在目前还没有任何可靠的实验证据,但它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物理学家的关注,也许它可以使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更加接近“真实”,而当我们重读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可能会感觉到它比我们想象中更直接描述了我们对于宇宙本质的理解。也许,我们真的只是一群生活在洞穴中通过外部事物的投影来认识整个宇宙的人,或许,人类只是更真实的自己的“投影”?这个让人越思考越感到糊涂的理论就是全息原理。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967人
喵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