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伊
2018-02-23·阅读时长1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261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美国7岁天才少年塔米奇·亚伯拉罕是门萨俱乐部成员。图为他在妈妈的陪伴下在大学课堂里学习 )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众口相传的英雄史诗中,从来不乏天才的身影。但在2014年伊始,江苏卫视的脑力竞技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却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目眩神迷的“媒体奇观”的方式,成功地令亿万观众发出惊叹:原来与莫扎特、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以及奥斯卡获奖影片《雨人》原型金·匹克(Kim Peek)相似的“天才”,可能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见证中国爱因斯坦的诞生”,由此成为众多人在周五晚上22点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的重要理由。
何为天才?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教授、从事了30余年天才研究的迪恩·基斯·赛蒙顿(Dean Keith Simonton)认为,当今社会存在两种对天才的定义。是否创造出超越时代、开启未来的伟大作品,是确认天才的第一种也是最传统的方式,达·芬奇、牛顿、莫扎特、富兰克林、爱迪生、爱因斯坦乃至于史蒂夫·乔布斯,都可算为这一种。但在20世纪初心理学智力测试出现后,天才逐渐变成了对那些拥有超高智商或脑力技能的人的称呼。在赛蒙顿看来,两类天才并没有多大的共同点。2013年2月,他甚至在《自然》杂志上做出悲观预言,人类社会已经不太可能再次产生前一类天才,而第二类天才——“最强大脑”中大多数成功挑战者所属范畴——的层出迭现,未必会对时代大潮产生多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在这场方兴未艾的中国“最强大脑热”中,那些拥有超越芸芸众生的超强脑力的成功挑战者们,依然赢得了公众热情的关注与追捧,而茶余饭后的话题焦点,也依然集中在那个与“鸡生蛋、蛋生鸡”一样古老经典的二元论命题上:天才——或者是超越芸芸众生的超级大脑——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究竟是天赋异禀、基因使然,还是积厚成器、百炼成钢?
发表文章5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2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