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斫琴

作者:李晶晶

2018-02-23·阅读时长7分钟

117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40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叶遇仍在他的古琴工作室——和堂叙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画作《斫琴图》,原作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作,故宫所藏的这幅是宋代摹本之一。《斫琴图》描绘了古代文人学士制作古琴的场景,画中14人,或挖刨琴板,或上弦听音,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其中能清晰地看到琴面与琴底两板面板,琴底开有龙池、凤沼,画面写实而生动。古琴在2000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文人的重要乐器,许多优秀的琴师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弹奏古琴对于他们来说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方法。而制作古琴在过去也极为神秘,多是父传子或师传徒,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法。

叶遇仍,广东人,1988年来到北京,一待就是20多年,与太太姜涛经营着一家建筑及室内设计装饰公司,生活过得有序平静。5年前,一个小插曲,让叶遇仍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太太正在学古琴,有一天我不小心碰摔了她的琴,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她就假装生气地问我怎么办。”叶遇仍回忆,“我当时脱口而出,我来给你做一把。我觉得自己是设计出身,懂结构,会画图。这不过是把琴,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我觉得不会太难。”

通常古琴长约120厘米,一头宽20厘米,另一头为15厘米,由两块木板组成,胶合一起便是共鸣箱。厚度约为3至5厘米不等。在宽的一端有个低缓的琴桥,支架起琴面上的七根弦,下面是用来固定琴弦的排列有序的弦眼,校音时使用。

文章作者

李晶晶

发表文章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5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勇气与德性

在责任和自我肯定中

130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