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巍
2018-02-23·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63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布面油画《厄科与那耳喀索斯》(沃特豪斯绘,1903)
)
自恋两种
1979年,美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拉什在《自恋主义文化》一书中说:“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动乱,美国已完全退缩到彻头彻尾的自我关注中去了。因为没有指望能在任何实质性方面改善生活,人们就使自己相信真正重要的是使自己在心理上达到自我完善:吃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学习芭蕾舞或肚皮舞,沉浸于东方的智慧之中,慢跑,学习与人相处的良方,克服对欢乐的恐惧。这些追求本身并无害处,但它们一旦上升成了一个正式的项目,就意味着一种对政治的逃避和对新近逝去的往昔的摒弃。集体自恋主义成了当前的主要倾向。既然这个社会已到了穷途末路,那么明智之举就是为眼前而生存,着眼于我们自己的个人表现,欣赏我们自己的腐败,培养一种超验的自我中心。”
学者们对自恋主义的态度并非一直如此严厉。在弗洛伊德看来,有坏的自恋主义,也有好的自恋主义,尤其是在人年幼时。自恋冲动以培养自我为目标,是健康成长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自恋冲动也会走上邪路,导致过度的自爱。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中说,1910年,弗洛伊德认为,自恋不过是男子同性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认为同性恋的男子不免把自己和一个女子(一般是他的母亲)认作一体。因此,精神上虽若爱一个女子,实际上却是爱上自己。到1914年,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不分男女,都有原始的自恋倾向。人都有保全一己性命的本能,此种本能的心理表现是和利他主义相反的利己主义。
发表文章58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999人
江湖人称“贝小戎”、“小贝”,读书万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