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鸣
2018-02-23·阅读时长1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04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奥森·威尔斯主演的电影《麦克白》(1948年)
)
“莎士比亚剧本的绝大部分原文其实是用诗写成的。”这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刚推出的新版莎士比亚全集努力向读者灌输的一个观念。3月31日,在专为这套新版全集而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讨论最多的一个概念也是“诗体译莎”,目的即“以诗译诗”。
按照学术研究者们的统计,现存于世可被确认为莎士比亚作品的39个剧本(也有人认为是38个)中,75%的语言是诗,只有25%是散文。“这一比例在莎氏早期晚期的作品里也有差别,他早期作品里有韵的诗比较多一点,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会突然出现大段十四行诗,到晚年时,作品里素体诗(即无韵诗)、散文的分量就变得越来越大。在翻译上,产生了两种不一样的翻译方法,一种是译成散文体,这种译法比较容易;另一种是译成诗体,这种译法比较困难。”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教授、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谈峥介绍道。
“其实西方人评论莎士比亚的时候,认为莎士比亚的主要成就是一个诗人,然后才说他别的成就。”参与此次新版全集的译著审校者之一、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辜正坤教授说。这并不是认为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的艺术成就高于他的戏剧,恰恰相反,指的正是莎士比亚通篇基本上用诗来创作的几十部剧的分量。“他的整个剧本,动不动就是几千行诗,比如篇幅最长的《哈姆雷特》,四千多行;短一点儿的,《麦克白》,也有两千多行,都是以诗的形式来写成的,所以翻译的时候,这个文体特点我们是不能漠视的。”
发表文章2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2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