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永恒的焦虑——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心理侧写

作者:朱步冲

2018-02-23·阅读时长33分钟

378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707个字,产生2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永恒的焦虑——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心理侧写

莎士比亚极端重视他笔下角色的心灵,其敏锐与超前性,令今日掌握了更多有关心理活动知识的我们亦自叹不如。《文明的故事》一书作者、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认为,莎士比亚既非单纯哲人,亦非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而是一位“心灵摄影者”,他嘲笑逻辑,欣赏想象力与自然冲动的光芒,虽然并没有提出解决心灵困惑与宿命悲剧之方法,但其对这些问题做出的深刻感受与洞察,则令探究答案的我们感觉自惭形秽。他所倡导的伦理杂合了亚里士多德的适度与斯多葛学派的节制,却也赞同伊壁鸠鲁的观点,认为享乐与获取智慧并无冲突,他自身在思想和诗篇的顶峰以及忧伤和失望的深渊之间徘徊,并也借此使得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跌宕起伏,在高尚与鄙俗、悲哀与欢喜之间相互撕扯。


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1968年)

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

尽管有其他诸多分歧,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都一致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英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即认为,作为英雄的哈姆雷特,被巨大想象力与内心所折磨,他关于自杀、复仇、背叛与死亡的独白是“勇气与自省的心灵统一”。而这位丹麦王子的悲剧根源在于,他的直接行动能力被过分发达的理智所麻木,抑或其自我设置的道德勇气标准不能容忍复仇行为的手段与目的有任何轻微的背离。

文章作者

朱步冲

发表文章0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人性的困惑

莎士比亚悲喜剧中的源代码

16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