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莎士比亚悲喜剧中的源代码:人性的困惑

作者:王星

2018-02-23·阅读时长46分钟

134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154个字,产生2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春天,想到了莎士比亚。”这是中国一位已故翻译家在33年前写下的诗句。将“春天”与“莎士比亚”联系在一起,自然是一个有永恒鲜活力量的意象,只是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密码”都是具直白符咒味道的词语。自从2003年《达·芬奇密码》成为畅销书后,各种“名人+密码”的标题风行各地。时至2006年,美国女作家菲洛斯(Virginia M. Fellows)一本《莎士比亚密码》(The Shakespeare Code)的出现其实已经不应再产生新鲜感,何况书中讲述的那个“非虚构”故事不过是一个被讲述了上百年的游移在虚构与非虚构边缘的老故事。只是即便最严肃的莎士比亚学者也难以否定:莎士比亚诞生至今的450年里,大约一半时间处于被不同程度质疑的状态,莎士比亚的身份问题已经成为和他最出名的戏剧一样叫座的“戏外戏”。


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2013年)

哪怕在迎来他450周年诞辰的今天,我们依旧在默许着一个自欺欺人的白色谎言:没有任何记载说明莎士比亚确实诞生在1564年4月23日,学者们只是参照当时的习惯、根据教堂里4月26日洗礼的记录,推算出他可能诞生在3天前。选择4月23日的另外两个理由更富有后人一厢情愿的色彩:莎士比亚死于1616年的4月23日,将忌辰与生辰放在一天“便于记忆”,再者4月23日是教会历上的圣乔治(St. George)日,而圣乔治是英国的守护圣徒,与莎士比亚的光辉形象足以相互辉映。“4月23日”因此本身也成为某种密码,然而问题在于,将莎士比亚维系在我们的世界,是否真需要这些密码。

以密码之名证伪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王星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人性的困惑

莎士比亚悲喜剧中的源代码

16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