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朱丽小姐》:印象派的斯特林堡

作者:石鸣

2018-02-23·阅读时长10分钟

121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0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本组图片:《朱丽小姐》剧照 )

最近一周,德国邵宾那剧院的《朱丽小姐》在京城戏剧圈掀起阵阵波澜。离这出戏2011年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亮相已经过去了三年。在那一年戏剧节上,更引人注目的是另一部法文版《朱丽小姐》,导演是法国人弗雷德里克·费斯巴赫(Frédéric Fisbach),主演朱丽小姐的是著名的朱丽叶·比诺什,比诺什美丽的侧脸占据了海报的大部分,贴满了阿维尼翁主街上的每一根电线杆。或许是为了避免撞车,同样受邀参加戏剧节主单元的这部德文版《朱丽小姐》改名为《克里斯汀——来自朱丽小姐》(Kristin,nach Fraulein Julie),这一改动反而更贴切指出了这个版本的改编特点,也是一大看点:原作中的厨娘克里斯汀从配角变成了唯一的主角,所有故事通过她的目光被重新加以组织和叙述。

斯特林堡这部写于1888年的作品尽管被戏剧史认定为经典名著,但在剧场实践中,对这个剧本感兴趣的导演并不多。原作中涉及的层层社会性因素——贵族等级制度、阶级矛盾、性别压迫等等,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如今看来很容易显得“不合时宜”。但是如果将之剔除,不做当代化的挖掘与诠释,剧情又很容易演变成关于青年男女性爱冲动导致女主角最后莫名自杀的狗血故事。“主角朱丽小姐本身的吸引力,在今天看来好像并没有当时创作出来的时候吸引人,而原作中把剧情推向高潮的关键冲突——小姐和仆人之间的身份矛盾,在如今社会中已经被我们彻底忽略掉了,可能这也是这部戏在德国很久以来不曾被再次搬上舞台的原因之一。”此次《朱丽小姐》的戏剧构作、来自邵宾那剧院的玛雅·扎得(Maja Zade)说。

对于英国导演凯蒂·米歇尔(Katie Mitchell)和制作方邵宾那剧院而言,选择《朱丽小姐》作为双方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却是一拍即合。那是2009年,米歇尔及她的多媒体剧场作品在欧陆逐渐声名鹊起,而邵宾那剧院的艺术总监托马斯·奥斯特迈耶也对剧场中的影像运用非常感兴趣,在那一年的“柏林戏剧节”上,剧院方观看了米歇尔大量运用多媒体影像、改编自1940年希特勒执政时期著名德国电影《点歌音乐会》(Wunschkonzert)的同名作品后,当即询问米歇尔是否可以与其影像设计搭档莱奥·华纳(Leo Warner)一起,来邵宾那剧院使用同样的技术、却以更加激进的方式来执导一部传统的戏剧经典。“凯蒂此前也拍过一些现场演出的电影,但那些演出都是基于叙事文本的,我们想尝试将这种手法运用到戏剧作品中,于是就向她推荐了《朱丽小姐》。”玛雅·扎得回忆说。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刘汉的财富史

权力网与黑社会

119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