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3·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80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清 严湛《赏音图》(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
)
清朝,六安茶是以两种形式贡入宫廷的,即岁进与年例贡。前者称之为岁进六安茶芽,或岁贡六安芽茶。这类贡茶额数大,朝廷对其入贡期限有严格的要求。而后者贡茶因在时间上不受朝廷的限定,所以原产茶地上的茶农等人竭尽能事进行加工,使之茶品质优中见丰富。其中“银针茶”仅取枝顶一枪,即茶叶尚未展开的细小嫩芽;“雀舌”,是取枝顶上二叶之微展者;“梅花片”,是择最嫩的三五叶构成梅花头;“松萝茶”虽非正宗产地,是仿安徽休宁加工法而成,依然属上乘茗品。这些堪称安徽六安州霍山地茶中之冠的茗品,每年遇年节,诸如万寿节(皇帝生日)、冬至日、元旦(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由地方巡抚、总督等有身份的官员,将茶进呈宫中。以道光二年(1822)为例,安徽巡抚端阳贡中:“松萝茶一箱、银针茶一箱、雀舌茶一箱、梅片茶一箱。”年节贡茶相对岁进六安芽茶品种丰富,但入宫数量与岁贡相比微乎其微。两种形式的贡茶,在宫内用途不尽相同,本文述及的内容主要是岁进六安茶。
清朝廷对岁进六安芽茶,给予多方的关注。在岁进贡额上,从清初到乾隆时期几度增减,其中波动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元年(1736)因王公分家,按宫规需配供六安芽茶之故,将贡茶猛增至720袋。因朝廷摊派过重,以至于巡抚等官员发出民力艰难等语。后为疏解民力而停贡两年,最后以每年400袋,每袋一斤十二两入贡为常。对于岁进的茶品的质量,朝廷明确提出“粗茶不堪内廷应用”的规定。届时地方官严把质量关,精心于雨前极品,即专采新芽中一枪一旗的叶子,经加工后以一斤十二两为单位,装入黄绢袋并予以缄封,最后封贮四大箱中,箱外需以龙纹装饰的包袱包裹,再用饰有龙旗的大杠抬之。贡茶自谷雨后起运,行程55天内抵京。朝廷在接收各省岁进芽茶中,对于六安芽茶有特别的安排。清初,以六安芽茶送进内库,其余各种芽茶移交珍馐署,给予外藩。至清中期,六安芽茶则直接交与掌管朝廷的宴席膳食事宜的光禄寺,再由光禄寺转交茶库。而其他岁进芽茶则交与户部或礼部,再转交茶库。由上朝廷对岁进六安芽茶在诸多方面的倾心,而这一表现皆因对其有特别需求使然。
供帝后日饮的茶,这是宫中以月为单位指定妃嫔等人饮用的茶品。清代,由南方进贡的众多芽茶中,产自江苏天池山的天池茶与安徽六安州及辖地霍山县两处产的六安茶,是宫内后妃等人指定的日常饮用的茶品,其中又以六安茶为主。因六安茶进贡数量有限,宫内皇太后等人要依身份按额定数量领取。官方撰《国朝宫史》、《内务府现行则例》、《奏销档》内分别记有宫内嫔妃等人有关六安茶的份例内容,虽然在供用量上略有出入,但仍可反映用茶的概况。现以乾隆六年五月十七日各处应用六安茶数目折为例,供内廷各主位日常饮用:皇太后每月用六安茶一斤;妃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两;嫔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两;贵人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六两;常在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六两;答应每月每位用六安茶三两;果亲王阿哥、公主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四两、二两不等;和硕淑慎公主、和硕端柔公主每月每位用六安茶十二两。身为天子的皇帝饮六安茶是根据需要随意可取的,在皇帝用的宜兴紫砂窑芦雁纹茶叶罐的盖面上,刻楷书“六安”二字,正是储存六安茶专用的茶叶罐,以供皇帝素日啜饮。在一些文献中,也未见明文规定皇后用茶的数量,由此认为在饮六安茶上似是与皇帝有同等享用权。除此外,皇家在围猎、谒陵等外出活动中,六安茶也是必带的茶品。如 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关于驾幸热河备带的丰富物品中,特别提出“上用六安茶八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奏案 05-0325-075》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