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若茜
2018-02-23·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0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刘禾和她的新作《六个字母的解法》
)
作者刘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之所以一改以往的学术理论英文著作的写法,而戏仿侦探小说体进行创作,要从2007年说起。那段时间,刚好她和李陀、北岛、西川都住在纽约,于是经常聚会。几个人先后观看了林肯中心上演的一场轰动欧美的话剧,引发了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且难忘的讨论与思考。
那是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的著名剧作《乌托邦彼岸》,长达9个小时的演出,讲述的是19世纪十二月党人起义以后一批俄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其中包括了赫尔岑、巴枯宁、别林斯基、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著名思想家和作家。“奇怪的是,这个戏非常之严肃,舞台上的很多冲突,实际上都是激烈的思想和哲学争论,但是演出场场爆满,甚至一票难求;意味深长的是,观众都看得非常投入。这样严肃的作品,竟然有这么大量的观众,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刘禾回忆,基本就是从那时起,朋友们有了一个经常性的讨论,怎样让真正有思想性的文学复活,什么样的文学才是优秀的文学,才是最具当代性的文学。
讨论的结果之一,是刘禾的这本既像散文,又像小说的《六个字母的解法》,因文体难以界定,有批评家干脆把她的这次文学实验称作“跨文体写作”。故事的主线是寻找一个人:“Nesbit”,这个出现在纳博科夫自传中的人物,在这个奇怪的化名背后,究竟藏了一个什么人物?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