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读编辑部
2021-12-24·阅读时长2分钟
🎤主播/五月、力莎
🗣️本期嘉宾/ 夏伯渝:纪录电影《无尽攀登》主人公,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顶珠峰的人,第四位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的中国人。
钟杰:心理学家,纪录电影《无尽攀登》的人物顾问、联合出品人,中读精品课《这就是心理学》主讲人
1975年,24岁的夏伯渝作为中国国家登山队的队员,第一次挑战珠峰。在下撤的过程中,一名同行的队友不慎丢失睡袋,夏伯渝没细想就将自己的睡袋给了他,结果冻掉了自己的双脚。
经历低谷后,夏伯渝选择安上假肢,忍受魔鬼式训练,将自己的目标重新定位了珠峰,开启43年的冲刺珠峰的征程。在漫长的岁月里,夏伯渝中间两次截肢,经历过淋巴癌病痛的折磨,曾分别在2014年、2015年连续攀登珠峰,可又因为珠峰雪崩、尼泊尔大地震而取消。2016年攀登珠峰是他最遗憾的一次经历,“就差94米了”,但考虑到暴风雪的天气和身边5名向导的生命安全,夏伯渝最终选择下撤。
2018年,夏伯渝终于成功登顶珠峰,在峰顶留下了眼泪,“今天是一九——二零一八年5月14日8点31分,我终于站在了我梦想41年的珠峰8848米的顶峰”。
夏伯渝的攀登珠峰经历被完整记录在了电影《无尽攀登》中,这部电影在今年12月初上映,豆瓣评分高达8.2,但是因为影片类型等诸多原因,排片却不甚理想。
为什么要攀登珠峰?登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夏伯渝五次攀登背后的故事还有哪些?
高山登顶中会产生哪些心理上的变化?
攀登珠峰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吗?
面对生命的安全,极限运动的边界又在哪儿?
……
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夏伯渝和《无尽攀登》的联合出品人、心理学家钟杰,一起从电影出发,畅聊夏老师珠峰登顶的背后故事,攀登的意义、极限运动的自由界限和珠峰那些鲜为人知的趣闻。
著名乔治·马洛里面对“为何登顶珠峰时”疑问的经典回答是——“因为山在那里”。录完这期播客,夏伯渝的故事给出的答案似乎已经远远超过这一句话。在登顶珠峰时,他用了一个词——“接纳”。“这么危险,为什么一定要爬珠峰?”这是登山者被问到最多的问题,相信听了这期播客,或许你会拥有自己的答案。
结尾彩蛋:我们还采访到了三位曾经珠峰登顶的登山者,他们职业不同,性别不同,究竟会给出什么样的回答?请大家一定要收听到最后!
时间轴:
【13:36】登顶珠峰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15:22】登山的动机会某种程度上决定登山者在极限情况下的反应
【21:46】北大山鹰社不允许内部谈恋爱?
【23:47】登珠峰从南坡/北坡登,有什么不同?
【29:00】夏伯渝的无腿登珠峰成功,会不会让其他登山者产生珠峰易登的误解?
【34:00】极限运动的自由边界到底在哪?
【41:08】登山者被塑造成了“冒险家”和“英雄”的两元对立形象?
【45:49】珠峰上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
相关延伸:
更多背后故事:
珠峰为何如此吸引人?
为什么要登山?
2021.12.24
编辑/天健、晚林(实习),剪辑/译丹
【中场时间】
中读编辑部的播客自留地,有趣/有味/有料的话题,我们都爱聊~
欢迎订阅我们的节目,随时掌握更新动态,并关注我们的账号“中读编辑部”。
更多花絮和文字资料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读黑板报”,在“三联中读”官方微博和我们互动。
发表文章50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294人
一个编辑部和TA关注的世界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