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德里达

作者:薛巍

2018-02-22·阅读时长2分钟

99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48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德里达觉得“解构”一词被严重地滥用了,他不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解构哈里》,认为这部电影把“解构”一词庸俗化了。让他感到不悦的是,甚至有人把炖兔子说成“被解构的兔子”。但是,“解构”一词的流行表明,他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在哲学、文学批评、艺术、建筑理论还是在政治理论方面。

法国评论家贝涅彼特斯在《德里达传》中说,德里达是一个敏感、忧郁、焦虑的人。曾师从德里达的剑桥大学讲师安迪马丁则认为,德里达也是一个温文尔雅、迷人、自恋、狂妄自大的人。他写道:“解构的关键在于,同时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解构是哲学中的量子物理学,就像薛定谔的猫既活着也死了,柏拉图的药是药物也是毒药。意义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二者皆是。德里达把我们以为跟桌子和椅子一样坚固的东西拿过来,指出除了一些零散的感知之外,它们主要是由虚空构成的。”

1967年,37岁的德里达同时出版了三部著作——《书写与差异》、《声音与现象》和《论文字学》。这三部书都谈到了解构。对德里达来说,解构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分析哲学史的谱系方法。“分析其概念、预设、公理系统,不仅是理论分析,而且质疑它的建制、它的社会和政治实践。”解构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评,这个传统认为存在的结构是二元对立,并且对立的二者是有等级差别的,一个比另一个更有价值。用德里达的话来说,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西方哲学一心要找到第一原理,要把握现实、物自身、真理和在场。在海德格尔的概念体系里,关键词是存在和存在者;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和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形式和质料;在休谟那里,是印象和观念;在康德那里,是观念与直觉;在黑格尔那里,是概念和精神;在萨特那里,是存在和虚无。

文章作者

薛巍

发表文章583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985人

江湖人称“贝小戎”、“小贝”,读书万卷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法范儿

法国文化精神中的50个角色

170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