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伟
2018-02-22·阅读时长1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592个字,产生1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实习记者/祝童
舒乙
主流的隔阂
三联生活周刊:1949年底老舍回国,很快他就因话剧《龙须沟》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在中国文学界,对老舍的实际评价如何?
舒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原来对老舍的评价并不高。评价最高的是鲁迅、郭沫若和茅盾,我党称他们为“无产阶级文学旗手”。鲁迅在世时候就获得了这样的评价,他去世后,毛泽东又不断提升他的地位。周恩来后来又在重庆说,我们还有两个“无产阶级文学旗手”,就是郭沫若和茅盾。
解放后,老舍虽然担任了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但在当时编写的现代文学史里,关于老舍内容的只有三行。鲁迅一个人好几章,郭沫若和茅盾都单独成一章。
老舍是一个非常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版再版,印量也很高。但是在一段时间内,他在我党正统的评价系统中,排名确实不高。
话剧《茶馆》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舒乙:老舍文学,从理论到实践有很多地方与当时主流文学不同,甚至是唱反调,我称之为“正统的叛逆”。
首先是理论上的不同。老舍曾经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并不是职业作家,而是一边教书一边创作,虽然创作量很大,但本职还是教书。他教的一门课就是“文学概论”,这是一门理论课,讲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什么。
在《文学概论讲义》中,他非常明确地反对“文以载道”。他说,文学与艺术不是政治的附庸和奴隶,应独立于政治之外,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文学,是怎样写比写什么更重要;政治,是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这是文学与政治的区别。在老舍看来,文学特性是感人,让人哭,让人笑,让人自己去思考。而政治,是告诉你要走什么路,不会关心是否被感动。
所以老舍的文学理论和毛主席的理论是不一样的。毛主席认为是政治第一、内容第一,后来最多强调思想性和内容性统一,但是思想性肯定放在前面。而老舍恰好相反,认为艺术性第一这才叫文学。
其次,在他的作品中,许多人物、情节都是和当时正统政策、观念相违背。比如,老舍塑造了一系列的巡警角色,他们都是好人。但当时政治认为,旧巡警是旧社会的专政工具。“文革”时期还划出“地、富、反、坏、右……”等“九种人”。巡警就是其中之一,是反动统治者的爪牙,每个人都是历史反革命。
最明显的例子是《龙须沟》,一共三幕戏。第一幕还在旧社会,有个巡警来收“卫生捐”。他是当差的,执行命令。他想掩护这几个穷人,帮“二嘎子”介绍工作,帮穷人渡过难关。到了第三幕,解放后政府为大家修沟,原先的巡警成了派出所副所长。领导看了之后说:“老舍先生您胡闹,巡警都是反动派,您怎么让他在解放后当龙须沟派出所副所长呢?这是违反政策的,不可以留任。”老舍先生却说:“不对。他是好人,可以留下来的。你不让他当正所长,当副所长总可以吧?”
排演的时候,到了第三幕还是换了一个新警察,是我党的一个干部。不管舞台上怎么演,老舍还是坚持出了一个文学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老舍的文学人物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他脑子里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他从小就生活在老百姓中间,邻居都是穷人。他同情老百姓,知道如何判断人,而不是按照“理论”、“政策”去分析。上面改他的剧本,他内心是不服的。
还有一个例子,老舍反对学生运动,他认为学生运动是一股破坏力量。老舍这种看法来自他的生活经验。他从师范学校毕业,19岁就做了方家胡同小学的校长。他看到了“五四”以后学生运动的破坏性,见过把老师吊起来打,把书烧掉。在这一点,他和胡适一派是一样的。同情学生运动,但是反对罢课,反对不学知识,反对暴力。然而学生运动后来发展到“文革”,越来越极端化,红卫兵也是学生运动,他自己也被殴打凌辱,导致了他的死亡。
1944年,由周总理提议,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老舍组织了一次活动——“老舍先生45岁及从事写作20周年纪念”。在这个会上,茅盾先生的发言很婉转,说看过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书,嬉笑怒骂,看到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他的主张并不怎么认可。也就是说,老舍和我们不是一路人。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情况是否会对老舍形成压力?
舒乙:老舍回国很晚。第一次文代会都开过了,文联主席是郭沫若,作协主席是茅盾,没有他的事儿,就先补选他当文联的理事。同时补选理事的还有四川作家沙汀和艾芜,因为那时西南刚刚解放。到了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和作家代表大会,正式要再选举几位副主席。原来两位副主席是茅盾和周扬,丁玲、冯雪峰和巴金肯定要选上,再选一个就是老舍。一共6个副主席。但是解放区作家很有意见,不给老舍投票,认为他对革命没有贡献,是个“摘桃派”——“我们都革命成功了,他回来了怎么就当副主席?”
话剧《骆驼祥子》剧照
老舍想不通。我记得他回来跟我们说:“抗战时期,咱是文协的‘主席’,现在怎么连副主席都不能当?”抗战时候文协是唯一全国性的文化组织,而且在各地设有分会,延安也有分会,丁玲就是延安分会的负责人。而现在老舍当选全国作协副主席都被解放区作家反对,他不高兴。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来,无论从文学理念还是实际处境,他与主流环境是有很大隔阂的。
新时代的“写家”
三联生活周刊:老舍写文章说,回国后他读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且表示毛主席给了他艺术新生命。老舍对“讲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舒乙:有一次在北大未名湖畔,我和老舍的好朋友吴组缃先生聊天。他当时在北大教《红楼梦》。吴先生说,你爸爸说我有才气,但经常批评我懒,写得太少。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我告诉你,我最好的作品是日记,每天都写,几十年没有间断,但是不能发表,里面有大量的隐私,大量的实话。其中就有关于老舍的。
吴组缃先生告诉我,还是在抗战时期,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张光年、何其芳到重庆宣传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老舍和吴组缃都听了。后来日本飞机轰炸,他们俩一起跑防空洞。就在防空洞里,吴组缃问老舍对“讲话”怎么看。老舍回答说:“路太窄,只写工农兵。”当时老舍就是有看法的。
从美国回来后,他非常喜欢新社会,喜欢共产党,他的心情也是非常愉快的,于是又重新学习“讲话”,进而产生认同感。其实,他对“讲话”的理解还是比较宽泛的,认为文艺应该为人民,作家不该在象牙塔里自说自话。所以他后来公开发表的文章,并没有吴组缃日记里的那些内容。
但老舍后来也意识到了这种文艺政策的局限性,他写文章对某些领域进行了突破。比如他提倡写悲剧,说法还很吓人——“社会主义也有悲剧”。这在当时是足以打成“右派”的言论。老舍认为,悲剧是非常高级的艺术形式。他自己写了大量悲剧,最优秀的作品都是悲剧,这是他一直倡导的。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与老舍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在解放后作品很少,也没有写出精品。老舍却相反。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话剧《四世同堂》剧照
舒乙:“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基本功劳是让文艺走向人民。在解放前,“讲话”的精神就是两句话:写工农兵,为工农兵。当时还没有提人民,但它的方向是为人民的。
遗憾的是,解放后文艺服务的“主体”却没有变,依旧片面强调“工农兵”,这就排斥了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个体劳动者等阶层。于是巴金、冰心等很多老作家就无法写出作品了。
因为他们既不是工农兵,还必须要写工农兵。只有一个办法——“体验生活”。其结果就是“隔靴搔痒”。解放后,很多老作家拿不动这支笔了。他刚想写,马上意识到:我是小资产阶级,写的是资产阶级思想。他们的才华没有变,但创作数量和质量都大幅下降。他们内心害怕,“我得改造啊,我得脱裤子割尾巴,我得检讨啊”。
于是,两种文学题材就一下子没落了:一种是诗歌,一种是散文。诗歌和散文都是描写个人情感的,是抒情的。作家认为自己是小资产阶级,怎么抒情,抒发的也是小资产阶级情调。所以,看不到周作人、朱自清那样的散文了。
巴金、冰心都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了。而且还有几位大作家带头不写,如茅盾、叶圣陶,专门教育其他作家怎么写,自己不写。郭沫若写了几部话剧,但比起解放前的剧也是差很多。
这里面只出来一个人,就是老舍。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还是西装革履,别人看他像怪物。但他觉得自己是穷人,跟执政党是一头的,用不着“改造思想”。劳动人民都是咱邻居,我根本用不着体验生活,就知道他们想什么。龙须沟他只去了半天,那些人脑子里都装着呢。于是,他在新社会一下子迸发了巨大的创作热情。
严格说,用社会学的方法去分析文艺现象并不准确的,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老舍,却很合适。过去知识分子的家庭都比较富裕,穷人没有资格读书。在北京,即使公立学校也要交上几元钱的保证金,所以作家一般都是有钱人的后代。如果老舍没有遇到善人刘寿绵——他资助老舍去读私塾——那么老舍就在街上卖花生米了,或者在商店里当学徒。在他成为作家后,他写了大量底层穷人的形象。
老舍在解放后活了不到17年。在这段时间,他一共写了40个剧本。其中,大部分作废,没有上演,上演的有16部,平均一年一部,还有两部长篇小说。质量上,我认为《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都是精品。解放后有两个“文艺的春天”。一个是在解放初,文艺政策比较宽松,老舍创作了《方珍珠》和《龙须沟》。还有就是1956~1957年,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他写出了话剧《茶馆》。这是他创作的高潮期。《正红旗下》写于1961~1962年,是一本家传体小说,8万多字,才写到主人公1岁,没写完,太可惜了。打倒“四人帮”后,《人民文学》正式发表,加了一个编者按说“这又是一个鸿篇巨著的开头”。现在也算他的代表作。
在解放后的作家中,老舍是劳动模范。1956年开过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大会,老舍是文艺界唯一的一位劳模。
三联生活周刊:他如何保持自己的写作状态?
舒乙:老舍是一个很勤劳的人。他说自己没有什么优点,都是缺点,但是有一个优点可以自傲,就是勤劳。他每天写,没有一天落空。每天上午写作,雷打不动,节假日、过年也是如此,所以能够积少成多。他写作很慢,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每天3000字;最慢的时候1000字。但是如果每天保持1000字,一年就是30多万字,是一个长篇小说了。所以他的朋友都知道,上午不来找他,下午他再出去开会、会客、办公、看节目等等。最后积攒起来的,一辈子写了1000多万字。他坚称自己就是这么一个“写家”。
三联生活周刊:在新时期,很多作家都修改了自己此前的作品,老舍是怎样面对这个问题的?
舒乙:周扬曾找巴金、曹禺和老舍谈话,说想出版你们三人的代表作,但是必须修改。因为你们是在解放前写的,现在已经解放了,书里还是老观念,要变成共产党的观念再出版。巴金修改《家》,600多页改了500多页。曹禺把《雷雨》改得惨不忍睹,主角成了鲁大海,变成了革命题材。
到了老舍这儿,周扬说你的代表作是《四世同堂》,也要改。老舍问怎么改,周扬说你要把“蒋委员长”改成“蒋介石”,“把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改成“国旗”。老舍一听就生气了。他回答周扬:你每天要我们学习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法,但我写的就是历史,沦陷的北平老百姓,盼着国民政府的元首回来,他肯定说,我盼着蒋委员长回来,他绝不会说,我盼着蒋介石回来。当时的国旗就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我为什么不能说?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旗是五星红旗,这是后来的事儿啊。当时,政府就是这个国旗,连延安都得打这个。周扬突然说了一句狠话:你不改,不准出!
后来我整理他的手稿,发现《四世同堂》100章,只改了十几章,而且改的全是标点符号和个别的字,如规范“的、地、得”的使用。内容一个字没改。最后他找周扬说,我改不下去了,我给你写新的。
老舍的意思是,不给我出版以前的小说,那就拉倒,我还会写新的。因为这时候他已经开始创作《龙须沟》了。所以,很长时期内《四世同堂》都没有出版,解放后的人,甚至中文系的学生都不知道老舍有这部小说。
三联生活周刊:话剧《龙须沟》为什么会为老舍带来巨大的荣誉?
舒乙:《龙须沟》作品出来后,周恩来最高兴。他要求周扬写文章表扬老舍。解放区作家心里不平衡,周恩来说,解放军入城后,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我们,但是这个新的政权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我们就要一天到晚上课,讲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学习党史,学习政治、发社论、搞讲演、办学习班。突然出来一个老舍,写了个《龙须沟》,这部话剧的主题是什么?就是说明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新政府和旧政府是不一样的,一下子帮我们解释清楚了。他说,新政权需要巩固,就需要有舆论去支持它,老舍帮了大忙,必须要表扬,所以北京市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龙须沟》演遍全国,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他们拿到的是焦菊隐先生的演出本,里面台词都被焦先生改成了北京土话,各地剧团都不懂,演起来就莫名其妙。但毕竟影响面很大,老舍很高兴,他始终把那个“人民艺术家”的奖状挂在自己书桌前头。
发表文章20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53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