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西安城墙与西安人:情感的守护

作者:贾冬婷

2018-02-22·阅读时长21分钟

144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957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1995年,西安城墙下跳老年迪斯科的市民 )

冷兵器时代的最后遗存

“城墙可以防原子弹,咱们的城墙厚,可以挡冲击波。”在上世纪50年代初讨论西安城墙存废问题时,正是这一看似荒诞的理由,阻挡了来势汹汹的拆除。

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商子秦听当时的西安城建局长谈起过这段历史。商子秦告诉本刊:“一五”期间,西安进入快速的工业扩张期,中西部地区接受苏联援助的35个军工项目中,有21项安排在川陕地区,这对囿于城墙内的古城西安是个大机遇。50年代初,在制订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总体规划时,围绕着城墙的保留和拆除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西安市城市规划组提出总体设想:保留老城格局,工业区避开汉唐遗址,放在东西郊区,已知的名胜古迹遗迹将规划为绿地,城墙和护城河将作为公园绿地保留。在当时担任总图绘制工作的周干峙看来,城墙与护城河将成为“西安的一条绿色项链”。然而,当时支援西安建设的苏联工业专家对这个方案很不满意,他们认为,多家大型军工企业将在西安建成,大量北京、东北和四川的军工技术人员和工人将迁入西安,居住和交通是个大问题。因此,工业企业布局应该距离旧城更近,最好“拆掉城墙,发展更多的道路,解决当时的交通问题”。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34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古城墙复兴史

从长安到西安

154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