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马原:十字路口想象的甜蜜(4)

作者:朱伟

2018-02-15·阅读时长5分钟

75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72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87年是马原创作最辉煌的年份。这一年上半年,他只用了5个月,就写完了17万多字的《上下都很平坦》,发表在这一年第五期《收获》上。那时《收获》受气候的影响不大,因为有李小林在执掌,有巴金的牌子。

这是80年代马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写知青生活。小说分为“弹子游戏”“木马”和“三度重叠”三部,结构上,最后一部是故事的氛围总结,前两部分别是故事的缘由与外围展开。弹子游戏是弹子间较单纯的被弹击关系,旋转木马则复杂了,五光十色,在旋转中,距离与关系都会变得模糊。也就是说,第一部所显示的较清晰的关系,第二部是有意要形成焦点的模糊,这是马原的反逻辑立场使然。而在1987年的文学圈内,大家对氛围的兴趣似乎都要大于故事,对模糊的兴趣似乎都要大于清晰。这部小说中,第二部人物关系的外延,其实变成第一部的氛围基座。第三部的重叠,重叠到最后,是一场要到来、已来过的海啸。从第一部到第三部,是消解,在消解中让你去重组人物关系,这是当时时兴的接受美学。

这样的结构中,第一部是完全写实,不断用悬念来推动你的好奇心。叙述方式是自由的第一人称,以“姚亮”为核心“弹子”,“陆高”很晚才出场。第一部中的锦州知青,姚亮与陆高、二狗、长脖四个男生,瓶子、小秀与江梅、肖丽四个女生,由男生串联出女生,再扩展成村庄关系。这一部,在“我”的叙述下,姚亮突出。马原用弹子游戏的方式,先弹向瓶子,这是性爱关系;再弹向同屋的二狗与长脖。二狗与长脖一出场,马原就交代了他们的死,完全打乱叙述秩序。从瓶子到江梅到肖丽,又交代肖丽的死,他/她们全都是死,这些死的因果就都变成读者期待的津津有味地读到的悬念。也就是说,清晰是为了构成悬念。而对马原而言,悬念其实都是反因果的——你用因果去体会悬念,他反因果就又加深了悬念,这就构成了不一般的阅读关系。马原在80年代的先进性就在于此。

六个人的死(在“我”的叙述中,姚亮在很久后也死了,但这并不重要),“我”着重叙述的,其实只有瓶子、肖丽和长脖。仔细读就能意识到,凸显这三者,是因为他/她们代表了不同的性符号。小说一开始,就交代瓶子“面朝姚亮坐在自己的行李上,两腿叉得很开”。她是姚亮的性对象。在第一部中,她的作用已经完成,所以就淹死了。第二部里,姚亮凸显的意义要抹去,就只在回忆长脖的文章中,提到他回避了帮她收殓,长脖帮她擦了身,因为“他毕竟不算个百分之百的男人”。

1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身为村上春树

畅销的青春、迷茫和孤独

425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