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悉尼与北京的“春节妙会”

作者:黑麦

2018-02-14·阅读时长10分钟

85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116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悉尼的中国春节在盛夏,虽不是这里的传统假日,政府也把它立为这个城市里的异国节日,不过对于当地人来说,中国的春节早已不是什么“文化体验”,熟知中华文化的当地人与这里的华人一样,也把“民以食为天”当作那个节日里最重要的事情,每逢中国春节,人们在中国城“四海一家”的牌楼下看完舞狮子等传统表演,就会钻进他们熟悉或未知的餐厅、酒楼,点上几道耳闻过的新奇菜式,用味蕾享受中国春节带来的欢愉。

尽管这里盛产海鲜,但是食桌上的海味仍是尚品,虽然较中国的质量好,也便宜些,但是毕竟不是百姓的日常饮食。但春节来临前,海鲜的销售也变得多了起来,虾、蟹被整箱地运到餐厅,厨房里的厨师也多了些过瘾的操作。

连唐人街的土产店都喜欢用海味来招揽生意,从早年间的鱼翅,到干货,发展到今天的各种海洋型营养品、保健药丸,每一次更迭,均表示着华人口味之变,对食物的认识,以及趋于健康的饮食。时至今日,中国城内凡“称得上档次”的中国酒楼还是会在入口和窗边摆出海鲜鱼缸,无论餐厅的风格、口味和环境如何更新,那如神坛一般的位置总是会留给鲜活的海产。

命名这些海洋生物的,大多是来自数十年前的闽南、广东厨师,因此,皇帝、帝王、宝石、贵妃、钻石等“权贵字眼儿”,在鱼虾蟹的名字中常常可见。据说,老移民从中国和东南亚相继来到澳大利亚后,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水域出产的海鲜品种之前未见过,且个头也较亚洲大了很多;此外,那个鲜甜的生猛口感定是冲击了彼时老饕的味蕾,于是这些略显浮夸的文字,便成为这些“澳大利亚土著动物”的中国名字。

过去,须逢年过节,或是宴请,人们才得以与这些“帝王将相”在餐桌上相见,而今天,这些海味仍旧沿用着它们的华丽名号,但是神坛上的这些物种已经变得不再稀奇。只是那注满海水的神坛,里面游动的生物,仍旧是华人餐饮的一个符号,如一种象征,保留在那些餐厅和酒楼中,展示着华人对于财富的追求,也表达着华人社会的富足之感,或是传达着某种美好的寓意。

澳大利亚盛产的龙虾自是澳大利亚品种,扁平见方,没有钳子,壳上长满刺,又比波士顿和加拿大龙虾个头大些。美国人吃龙虾的历史要追溯到17世纪末,那时候龙虾是下等食物,被称作“穷人的鸡肉”,直到1840年初缅因州开始大规模销售龙虾,波龙才得以翻身,价格渐渐涨过咖啡。而澳洲龙虾据说是“二战”结束后才真正走进厨房的,从战场归来的士兵教会了母亲和妻子关于龙虾的做法。那时,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开始大规模迁入悉尼和墨尔本,意大利人更是建立了自己的街区,开设餐厅。来自南部和西西里的移民率先使用龙虾烹煮海鲜汤和烧烤,随后法餐也林立于市,精致的龙虾菜也就多了起来。

文章作者

黑麦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330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环球寻味记 | 2017

以食为旅,四海一家

40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