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逛吃夏威夷,10种必尝小食

作者:丘濂

2018-02-14·阅读时长13分钟

142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38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拌生鱼块 Poke


Ono Seafood的拌生鱼块非常受欢迎

夏威夷岛上的土著就吃生鱼,他们会把生鱼切成小块,然后和海盐、烤熟的石栗果碎(Inamona)和枝状海藻(Limu)拌在一起食用。但今天流行的这种搭配酱油、芝麻油、葱花、姜蓉等调料的吃法,明显是受到亚洲烹饪的影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夏威夷土著原来吃珊瑚鱼(Reef Fish)比较多,日本移民带来了吃深海鱼的习惯。日式生鱼片的切法薄厚有讲究,但生鱼块就比较随意。

Ono Seafood是一家专门吃拌生鱼块的地方。它的店面只有五六平方米,门口放两张木头桌子,任何时间去都是一副人满为患的样子。金枪鱼(Ahi)和章鱼(Tako)是主打。新鲜的金枪鱼比冰冻过的要贵40%,这里的售价略高也正常。除了经典的酱油(店家特别注明是秘密酱汁)口味,蛋黄酱加飞鱼子的酱料也值得一试,它会给生鱼块带来一种光滑细腻的质感。拌生鱼块盖饭的吃法对于中国人有点奇怪,所以不如单独点分量最小、0.25磅的一份,打包带走。找个风景宜人处,配着夏威夷长板啤酒或者当地Aloha牌子的热带果汁来大快朵颐。

 

拌生鱼块种类多样,可放入不同酱料

位于中国城Kekaulike菜市场里的那家Maguro Brothers就没那么广为人知了,它是Poke爱好者心中的私藏。要找到它需要穿过铺满鸡爪子的冰柜,不在香料的味道里迷失,还要有勇气面对一颗颗微笑的猪头。这个摊位由一对日本的双胞胎兄弟经营。他们每天早晨5点多钟都要去鱼市拍卖,买到最新鲜的金枪鱼供给这里和另外一家寿司店。这种做法在一般的家庭小店都不常见,可见他们鱼生的流转速度之快。黄尾鱼(Hamachi)是他家的特色,这是一种格外丰腴温润的鱼肉。拌料中加入梅粉(Ume)独具创意,肥腻感也就无影无踪。

2. 刨冰 Shave Ice


Waiola刨冰店的机器经过店主改良,刨冰口感特别细腻

美国本土有一种叫作彩色刨冰(Snow Cone)的东西,经常在游乐场里卖,是小朋友们的最爱。它其实就是刨冰冻成的硬球,放在一个圆筒里,浇上三色糖浆。就像玻璃瓶里的橘子汽水一样,大概它能唤醒人们物质并不丰富时候的童年记忆,所以至今长盛不衰。夏威夷的刨冰就比这要讲究得多。它起源于种植园时代,工人们结束一天劳作能吃到一碗冰是种安慰。20世纪30年代,日本移民带来了精良的刨冰机器,可以制作出更加细滑绵软的冰屑,让糖浆均匀渗透,这种刨冰便流行开来。“夏威夷刨冰”成为夏威夷的一个符号。要是在美国本土看到“夏威夷刨冰”的牌子,那一定是在强调它家品质有所不同。

在Mat-sumoto's家吃刨冰可以同时欣赏欧胡岛北岸如画的美景

在众多刨冰店里,Waiola能够脱颖而出一是在于刨冰的质地细腻,二是口味多样。看着冰屑像细雪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就有种清凉的感受。店主杰瑞·李(Jerry Lee)是中国台湾人,1984年他接手这家名叫Waiola的杂货铺时,刨冰只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窗口小食。他继续改进了机器工艺,增加了杨桃、荔枝、木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风味,还有炼乳、红豆、香草冰淇淋球和日本麻糬等自选搭配,慢慢Waiola便积累了口碑。一边吃刨冰,你还可以参观一下Waiola的杂货店部分,那是一种中国南方凉果铺子的格局。一排排的玻璃罐子里放着话梅、橄榄、陈皮、杏脯等凉果,只需几枚硬币店主就会用一个透明塑料纸包好递给你——这样古老的生意几乎在南方老城里才能寻到,却在夏威夷十分普遍。

如果要环欧胡岛旅游,那么在北岸小镇哈莱瓦(Haleiwa)一定要停一下,去一趟Matsumoto's刨冰小店,要知道住在檀香山的本地家庭,都会专门在假期驱车前往。相比质地,它其实不如Waiola家,但是它取胜在氛围:哈莱瓦是座风景如画的船舶港湾,坐拥数量丰富的海滩公园,是观赏筒形巨浪的最佳地点。当你尽览了海岸美景觉得口干舌燥时,Matsumoto's就恰如其分地出现在那里了。来一份经典的混合型“彩虹刨冰”(Rainbow)捧在手里,才是最完满的热带体验。

3. 叉烧包 Manapua

你可能会对夏威夷的叉烧包感到疑惑。一眼望不到馅,这个硕大的“馒头”怎么会和广东的叉烧包分享相同的名字?粤式的叉烧包在收口时会像包包子一样捏紧,收成“雀笼形”,而包口不封,做成“收笃”,既方便食客撕开吃,肉色和香气也一览无余。夏威夷的却矜持得多,叉烧肉裹在发酵好的面团深处,第一口咬下去以为是个馒头,再咬一口才会惊叹,原来是个包子!

不过,这恰恰可能是一种“返璞归真”。粤式的叉烧包本源于北方的开花馒头,广东人不喜干口吃白面,故将叉烧放入其中,久而久之,馅的比重占了上风。而在19世纪的移民浪潮中,超过5万的中国人来到夏威夷的种植园,繁重的劳动让他们需要一种耐饱的食物。于是故乡的叉烧包中肉的分量没变,面却越来越多,尺寸也随之变大。那时,小贩们用绳子把装叉烧包的筐担在肩上,走街串巷,叫卖这物美价廉的吃食。叉烧包借此落地生根,获得了当地人的青睐。

如今,叉烧包依然有稳定的顾客,但贩夫走卒已不再风餐露宿。不必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忆苦思甜”的食品。经过改良之后,叉烧包的面团嚼起来发甜且有麦子的清香,肉也更加多汁。在中国城诸多卖叉烧包的店铺,以1945年开张的茶香室(Char Hung Sut)最为知名。叉烧包和一种猪肉馅足量的烧卖是每日的销量冠军。店铺还保持着前店后厂的简朴的作坊模样,第三代店主和家人一起忙忙碌碌。另外一家盛祥源饼家(Sing Cheong Yuan Bakery)里经过烤制的、色泽金黄的叉烧包也值得推荐。

4. 葡萄牙甜甜圈Malassadas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8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环球寻味记 | 2017

以食为旅,四海一家

40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