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多元、融合与创意:夏威夷美食风情录

作者:丘濂

2018-02-14·阅读时长31分钟

92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920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盘子中的Aloha精神

经过10个多小时飞行,我们的飞机终于在夏威夷群岛的上空盘旋。透过暮色,可以看到这是一串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太平洋中的岛屿。降落在首府檀香山所在的欧胡岛国际机场,机舱门打开,没有我想象中的属于热带岛屿咸湿的气息,有的只是洁净舒爽的空气。领取行李、到租车公司提车,然后行驶上去往酒店的高速公路。顺畅的流程、清晰的标识和便利的租车服务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7年前在美国读书,我抓紧课余时间在美国各地旅行。无论东岸、中部还是西岸,每到一地都是这样亲切的界面。我盯着夜色中灯光全亮的写字楼,一个又一个的drive-through快餐,还有购物街区里闪亮的奢侈品牌商标,不禁心里疑惑起来。作为最后一个加入美国的州,夏威夷究竟特殊在哪里?这个曾经被马克·吐温以温柔的笔调来描述并让他流连忘返的地方,魅力究竟隐藏在何处?

在清早朝霞的映衬下,夏威夷的气质慢慢显现。站在所住的阿拉莫阿那酒店(Ala Moana Hotel)阳台眺望,原来昨晚黑压压的远方就是大海,碧海、白帆、流动的云朵和婆娑的棕榈树恰好构成一幅精致的速写,Ala Moana正有通向大海的道路之意。酒店大堂里穿梭着比基尼的身影,抱着冲浪板的男孩赤脚走在地毯上,几位穿着夏威夷花衫的男士正在谈笑风生,一群脖子上佩戴着紫色鸡蛋花花环的老太太们分外惹人注意。热带的颜色一点点跳进来了。

此时正是感恩节假期,夏威夷旅游局推荐我们自己先去一家当地口碑不错的早午餐店尝尝。这家Sweet E's Café有着社区邻家餐馆的亲切模样,墙上挂满了店主拍摄的家人照片,营造出家庭的氛围。前院里鲜艳的紫叶木槿正在大朵绽放。客人们多选择在有顶棚的院子里用餐,阳光透过植物洒在餐盘上,看着便让人心情大好。“第一次来夏威夷吗?那不如来点本地特色的吧。”侍者说道。他建议我们要了鸡蛋卷,班尼迪克蛋和奶油蓝莓法式土司。每样前面都冠以“夏威夷式”的名号,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它们看着不过就是美式早餐的常见项目啊?结果证明它们都是诚意满满的菜品——鸡蛋卷里馅料丰富,我辨别出有午餐肉、车打奶酪、洋葱和青葱,还有一种是我在澳门吃过几次的葡式香肠;班尼迪克蛋也就是水波蛋处于最合适的状态,无论大小、色泽还是成熟度,轻轻用餐刀一划,金黄色的蛋液就和性感的荷兰酱混在一起,沾满下面多孔而松软的面包圈还有细嫩的烤猪肉。可是为什么是烤猪肉呢?我也不解,一般都应该是猪肉培根的。更奇特的是,旁边的配菜不是煎土豆饼、炸土豆块,而是一勺米饭。蓝莓法式吐司本身有种淡淡的甜味,里面不仅夹着紫色的蓝莓奶油,还有一颗颗饱满的蓝莓果,咬一口便会爆浆出来。的确是完美的一餐,我却依然摸不到头脑。为什么那些轻微的变化,就是夏威夷特色呢?


Sweet E's Café具有夏威夷岛屿风格的美式早餐。顺时针顺序分别为牛角包三明治、奶油蓝莓法式吐司、班尼迪克蛋和鸡蛋卷

终于傍晚时分,到了和“接头人”肖恩·莫里斯碰面来答疑解惑的时刻。他是本地著名的食评作家,亦是每年夏威夷美食和美酒节的组织者之一。“你大概没有想到,夏威夷人也和中国人一样爱吃大米吧。更甚的是,夏威夷人早餐的搭配就可能是米饭。我们去美国本土旅游,还会觉得奇怪,麦当劳怎么不提供米饭作为配菜(Side Dish)呢,这里的麦当劳都有这个!”莫里斯告诉我一个数字,夏威夷每人年均消费大米是60磅,美国本土则是9磅,其中还有很大部分统计的是啤酒里的谷物消耗。夏威夷人吃的是一种加州出产的卡鲁斯大米,米粒大小中等,有些黏性。而吃大米的习惯是由在种植园工作的中国移民带来,再由日本移民发扬光大的。葡萄牙香肠,以及用于做吐司的甜面包,则是来到种植园的葡萄牙人带来的。至于为什么是烤猪肉,而不是培根,因为那来源于夏威夷土著的食物卡鲁阿烤猪肉(Kalua Pig),它的味道已经深入人心。午餐肉的使用则要提起夏威夷在“二战”期间受到军事管制的历史,那时新鲜的进口肉由标准的军粮代替,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夏威夷人已经离不开这种高脂肪的罐头食品了。

我们和莫里斯约在一家名叫Zippy's的餐厅,这是一家由家庭餐馆发展而来的连锁店,今年是它的50周年纪念。约在这里的目的是他想告诉我们夏威夷人日常会吃什么。“就是那种每次出差回到夏威夷,吃起来马上觉得回家了的食物。”他形容道。他点了一份米饭套餐(Plate Lunch),还有一碗拉面(Saimin)。一份经典的米饭套餐有这样几个元素:两个圆圆的米饭球,上面撒了些干海苔丝;一份拌着浓浓蛋黄酱的土豆通心粉沙拉,让人想起勤俭持家的美国家庭主妇,或者美国学校食堂的杰作;还有随意组合的肉类,可以是卡鲁阿烤猪肉,也可以是中式的蚝油炒鸡块,或者美式炸鱼排加炸鸡块。莫里斯选择的是夏威夷非常受欢迎的照烧汁牛肉。照烧在日本的做法是在肉类表面涂抹酱油和味啉来做烧烤,在夏威夷的版本常常就用红糖代替了味啉,依然能有发亮的糖色在表面,只是味道要甜。这种米饭套餐的起源是种植园时代,日本劳工带到田间地头的便当盒午餐。到了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餐车向工人们直接出售这样的午饭套餐,又因为要照顾移民的多样,餐食里各个国家的元素都要兼顾。面条端上来了,那是莫里斯的最爱。它既不同于日本的骨汤拉面,也不是中国的汤面。Saimin的英文其实就是中文“细面”的广东读音,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鸡蛋和面粉混合做成的面条,有点发硬。而汤头是日式的做法,一般是用鲣鱼和海带来熬成一种清鲜的汤,每家会有各自的秘方,可以再加入干虾仁、鸡骨头或者香菇来增加风味。面条上面整齐地码放着鸡蛋丝、叉烧肉片、粉白相间的鱼糕切片,还有青菜。莫里斯来示范什么是本地人的吃法:他往汤里加了点酱油,又撒了些黑胡椒,然后用筷子把每一种食材都夹进汤勺里一些,尽可能多地一次把它们吃掉。“一定要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啊!这样才表示非常满意店家的服务!”莫里斯说道,“Saimin在夏威夷太常见了,街角就是这种Saimin小店。因为没有米饭,我们并不把它当正餐,而是小吃。比如在看电影之前,或者有时候降温了,需要在两餐之间额外补充点热量。”

之前我对夏威夷美食总有些浪漫想象。比如品尝夏威夷美食基本就是坐在海滩上,一边啜饮鸡尾酒,一边大啖海鲜——事实证明,猪肉、牛肉和鸡肉等家禽肉类要比海鲜更加常见,而那些与夏威夷相联系的鸡尾酒,“Mai Tai”或者“蓝色夏威夷”最早其实要么诞生在美国本土,要么是由夏威夷维基基海滩豪华度假村的调酒师发明,与夏威夷真正的每日饮食相距甚远。当然还有对菠萝广泛运用的误解。我对夏威夷食物最早有概念,就是至今仍然在国内出售的那款“夏威夷风光”的比萨饼,上面铺着厚芝士、熏香肠片和满满的菠萝块。“夏威夷人天天吃菠萝,每道菜里都有菠萝”并不符合实际,这都是因为詹姆士·多莱(James Dole)在1901年到夏威夷建立起多莱种植园的缘故。他为了将夏威夷产的这种甜蜜而多汁的菠萝推广到世界,找人写了许多如何将菠萝入馔的菜谱,让人们有了夏威夷就是“菠萝王国”的刻板印象。

所以到了夏威夷之后,能够走出酒店或度假村,到Sweet E's Café或者Zippy's这样当地人会光顾的餐馆吃一顿,才是认识夏威夷美食的最平实的起点。莫里斯提醒我看看餐馆里用餐的客人们:都是不同肤色,绝大部分则是亚洲面孔。“夏威夷是美国领土之上亚裔美国人最多、白种人最少的地方。这里拥有全美最高的跨种族通婚率,几乎找不到一个血统纯粹的人,而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有一个关于迁徙与融入的故事。”肖恩·莫里斯虽然有个西方人的名字,但是他的祖父母来自于日本。“我的祖母是广岛人,在1918年来到夏威夷时只有16岁。你可以想到,作为少女,要在这边的种植园工作,给家里寄钱,这样的生活有多么艰辛。”

夏威夷的美食建立在移民文化之上,多元融合是夏威夷菜品的底色。这片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距离周边最近的大陆也有将近4000公里。在人类没有到来之前,这里土生土长可以食用的食物只有蕨类和野莓。公元300到600年之间,波利尼西亚人乘坐独木舟来到这里,为岛屿带来了芋头、面包果、甘薯、香蕉、甘蔗和椰子,还有鸡、猪、狗等家畜,这是夏威夷食物史的开端。此后库克船长造访夏威夷,西方探险家带来了牛、羊,接着传教士又引进了一批热带水果。19世纪末,制糖业兴起,大批移民从中国、日本、葡萄牙、波多黎各、菲律宾和朝鲜涌入种植园,夏威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食系统。对于美国本土的居民来讲,异域风味是夏威夷美食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对于国人来说,这里亚欧结合的烹饪不会对味觉形成太多挑战,却经常藏有惊喜。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8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环球寻味记 | 2017

以食为旅,四海一家

40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