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琅琊兄弟之4:萧平旌与萧元时

作者:晓余

2018-02-10·阅读时长6分钟

9164人看过

梅长苏与景琰的兄弟情,萧庭生与小梁帝继承下来;萧庭生与小梁帝的兄弟情,萧平旌与萧元时也算是继承下来了。


风起长林的第一主角是萧平旌,在这部剧里,他有着非常完整的成长过程:从一个受父兄庇护、学艺并成长于琅琊阁的、无忧无虑、走路带风、跳脱飞扬的的长林王府二公子,回到京城后,先后经历中毒命危、长兄去世、为国征战、抗旨获罪、父亲去世、封府归隐、复出救主、退隐江湖,成长为忠孝两全、胸怀家国、有勇有谋、于危难之际能力挽狂澜、功成后激流勇退的新一代长林王。


跟梅长苏不同的是,萧平旌这个角色没有那么奇崛。他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有惊无险的,如清泉潺潺、顺流而下,偶有曲折,不改流向。他其实一直没受什么苦,最大的危险就是中毒命危,而在他昏迷之时,大哥平章舍命救了他。他的痛苦是精神上的,最大的痛,莫过于大哥用自己的命换来他的命。这也让他背上沉重的负担:看着老父亲失去长子如同失去臂膀,大嫂因失去丈夫形只影单,小侄儿一出生便没有了父亲,长林军失了统帅皇上失了栋梁……因为这份沉重,平旌便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活泼,甚至无法原谅他深爱的姑娘林奚。


平旌去北境军中,其实就是想要替大哥活着,像大哥那样活,完成大哥没有完成的事。他做到了,甚至做得更好。身为将门之子,从小耳濡目染,他领兵打仗之才,不在萧平章之下。小梁帝驾崩,国丧期间,平旌甘冒抗旨不遵之罪,利用日食天相,全歼大渝二十万皇属军,为自己立下军威。但这一场至少能换来大梁北境十年太平的大捷,却没能为他换来荣耀,反而不得不返京面对朝堂问罪。


所幸他有一个好父亲,父子相知。平旌回京后,听到父亲夸他完成了父兄数十年来不曾完成的大业时,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流下眼泪。之前父亲对他或严厉或疼爱,这一次,却是认可。到这时,他才勉强有一丝安心吧?总算没有辜负大哥用生命来救他、没有辱没长林军的威名、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平章一死,小小年纪的他承担了太多太多。


同样小小年纪要承担天下这个重担的,还有小皇帝萧元时。元时与平旌的关系,和他父亲小梁帝与萧庭生的关系颇为相似,遗憾的是,他没有一个好母亲。


两部琅琊榜看下来,唯一一个让人觉得格格不入的角色,就是剧中的荀皇后、萧元时的母亲。一方面固然是角色的设置问题,另一方面,是梅婷的演技尴尬得让人看不下去!她演别的戏没这么糟啊。台词说得像念书,表情生硬得像第一次演戏,难怪观众们纷纷呼唤冯远征老师出来收拾局面。


一部电视剧,有坏人奸人恶人太正常,荀皇后算不上多坏多奸多恶,也不知为什么,她是从头到尾看起来无知浅薄、小里小气还一副蠢样,有这样的角色也正常,可她是皇后啊!是兄长是首辅侄儿是禁军大统领儿子是太子、出生于荀氏大家族的皇后!这个样子真的合适?很多人说,她这样的,在甄嬛传里活不过一集。唉,哪用甄嬛出手,就是在第一部琅琊榜里,她这嘴欠的德性也活不过两集啊!这样的人设能成为皇后,实在没有说服力。小梁帝在选皇后这件事上,眼光太差。看剧情,小梁帝也并不喜欢这个皇后,难道是看中荀家势力?也不对啊,当时有长林王在,其他人的势力根本不在话下。看下来只有一条理由,那就是她的儿子萧元时是皇长子,看来只有母凭子贵这个原因了。


萧元时与平旌关系极亲密,如亲兄弟般。按理说,有这样的关系,荀皇后作为太子的母亲应该高兴才是,她也亲眼目睹萧庭生是如何护卫小梁帝的天下,她的儿子难道不需要这样一个守护神?放眼当朝,还有谁比长林王府更合适?如果说荀皇后如她兄长荀首辅所担心的那样,怕长林王府太过势大,就算现在不生二心,谁能保证将来?若将来有长林王后人想反,朝廷根本控制不住。虽说是罪在将来,但防着一家独大也勉强可以理解。可看起来荀皇后并没有想到这一层,她整个人莫名其妙地表现出来的是“我就是看不惯长林王府,不管是萧平旌还是萧平章,在我儿子面前就得像个臣子,太亲密都不行”这种让人无语的样子,并且脸上挂相常翻白眼,即使人家对她礼敬有加待她儿子亲如兄弟,她也是一副臭脸。坑儿的娘啊!


萧平章英年早逝多少痛心,她却给元时穿着大红衣服,还对元时自愿为平章抄经祭奠颇为不满;长林王去世举国悲伤,平旌被削去将军之职,又自己封府离京为父守孝,长林军番号也被撤,她还觉得不满意,觉得处罚轻了,全不念长林王一生为国、平旌为她儿子的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连她哥哥荀首辅都看不下去,几次劝说她说话注意、不可赶尽杀绝。荀飞盏对这个姑姑更是相当无语,当面没有好脸色背后直接说她无知。


因为有这样的太后,才出现了网友们齐齐呼唤萧元启赶紧造反的奇观。没办法,长林王一家太厚道忠诚更没有什么权力欲望,只能寄希望于剧中反派收拾她。萧元启没有辜负观众的期望,尤其是狄明将军,直接将荀太后逼死于朝堂:她身为皇后时因自私愚蠢,参与制造的京城大瘟疫死人无数,狄明将军全家十七口人病亡,只剩下他孤身一人。这桩旧案的真相被萧元启翻出成为造反理由,连萧元时得知真相都没法为母亲辩解。荀太后只能声称此事与儿子无关,妄想用自己一死平狄明之恨保元时皇位。狄明一句:“有你这样的母亲他就不配当皇帝!”当真是痛快淋漓、直指要害。虽然元时确实是个好孩子,但有这样的母亲他也确实不适合当皇帝。也是这句话、这个真相,让元时平叛后都开始怀疑人生了,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没资格当皇帝。有个正常母亲太重要了啊!尤其是皇帝家。


真难为元时在这样的母亲影响下,居然没有长歪。虽然中间因为年幼缺少判断力,在母亲和舅舅荀首辅的教唆下,颁了一道最终让萧平旌立功反获罪的圣旨,但他确实是无心被利用。也是从那件事后,元时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长林王大殿上的最后教导、长林王之死,让这个孩子明白了很多事,也有了自己的主意。他不顾母亲阻拦,亲自到长林王府萧庭生灵前行捶胸顿足大礼惊倒朝臣。这种方式既表达了他对长林王去世的悲痛,也表明他身为皇帝对长林王府的保护与信任;在萧平旌要交还长林军令时,元时坚持不接,让他依然继续保留。正是元时的厚道和对平旌的兄弟之情,后来救了他一命也保住了他的江山。平旌丧期一满,他便公开以长林王称之,无视太后的态度。托飞盏请平旌出山一节,最能体现元时对平旌的情意:之前平旌因抗旨获罪给他留下太大阴影,他怕下明旨请平旌下山,他若拒绝又是一个抗旨之名,只写私信请他回来,给萧平旌留下自由拒绝他的空间。思虑周全啊,真是个好孩子!


但这样相互信任、感情深厚的兄弟俩,终究没能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倾余生风骨同守。起兵勤王救出元时收服叛军理顺朝政后,平旌拒绝了皇帝和朝臣们的挽留,决意离开。撇开平旌个人天生喜自由不说,他若留下,只怕是难以善终啊!历经叛乱的元时,其实已经有走偏锋的迹象,从他毫不犹豫杀萧元启便可看出。


皇上年少,虽明事理却失之平庸;平旌却仅凭个人威望,在短短一段时间便平空拉起十万勤王大军!这时候太后、荀首辅都没了,长林王若在朝,不管他愿不愿意,都极可能成为实际上的掌权者;不管他如何忠心,都难逃朝臣甚至天子的忌惮与猜疑。萧元启、狄明,也先后当着皇帝的面,或有心或无意,埋下萧平旌更适合当皇帝这颗炸弹。


最后一集,萧元启演技大爆发。大势已去时说的那一番话,有些确实好有道理,萧平旌听后也无言反驳,只能抓住道德把柄驳斥他,这大约也是萧元时非要当场诛杀他的原因。只是萧元启终究没有明白,长林王眼中心中,均没有什么至尊宝座。他的眼中,看到的是人,而非一把椅子。


家天下的时代,改天换地的都是先把忠字打碎的英雄。长林王不为,萧元启失败,却也不必担心没有后来者。到元时这儿,感觉气数将尽了。


两部琅琊榜,四代帝王家。梅长苏、萧庭生、平章平旌是皇帝的兄弟,献王、誉王、莱阳王父子,何尝不是皇帝的兄弟?甚至更亲。拔刀相向时,又何曾手软?有时候真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只不过是欲戴皇冠,要先承其重罢了。

文章作者

晓余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28人

余此而已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