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古地图里的陆上丝绸之路

作者:丘濂

2018-02-08·阅读时长9分钟

222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03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丝绸之路是商旅往来之路,也是文明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连接中国与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间”区域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路线称作“丝绸之路”。今天通常意义所说的“丝绸之路”,无论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所扩展,连接起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又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就“陆上丝绸之路”来说,并没有一幅古代地图是专门描绘这个主题。《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的作者席会东告诉本刊,古代地图和丝绸之路会在两个维度产生交集:首先它间接表现了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区域,是丝绸之路物化的载体。再有,丝绸之路也是文明交往之路,通过这条道路,中西之间关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地理知识得到流通,这在古地图中得以体现,古人的世界观相应发生变化。

疆域政区图是存留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中国古地图门类,在古代称作“舆地图”,按表现内容不同,分为天下图、全国图、郡国图、省图、府州图、县图等等。丝绸之路形成和拓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地理知识的扩充,是导致西部疆域以及整体疆域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西域”是汉朝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狭义西域专指葱岭以东的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则包含狭义西域,以及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丝绸之路穿过西域,但是和西域的概念又有区别。一个区别在于西域的起点在敦煌,丝道的起点在长安,两者的长短不一致。另外根据考古发现,丝绸在战国至西汉初期就开始西传,丝路形成要比人们对西域形成认知要早。尽管如此,两者具有在时空上相互重叠的部分,仍然使得观察疆域图里西域版图的变迁具有意义。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48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发现世界

向西,不断向西

160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