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马丁·瓦尔泽和他的《童贞女之子》

作者:孙若茜

2018-02-07·阅读时长8分钟

75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21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和他的作品《童贞女之子》 )

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2008年,受歌德学院(中国)之邀。当时,他和莫言进行了一场两个小时的文学对谈。那时的莫言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说,和瓦尔泽同坐在一张长椅上的他不断地举起高脚杯喝着桌上的葡萄酒,并自嘲说:“我来了这里以后就喝酒,因为我很紧张。”“跟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家对谈,我得先喝酒,把胆壮起来。”莫言还说道,“1957年他写第一部小说《菲利普斯堡的婚事》的时候,我只有两岁。”而坐在他面前的马丁·瓦尔泽,当时已经81岁。

称马丁·瓦尔泽是德高望重的文学家,当然并不只是因为他的年纪。在德国战后文学史上,他与君特·格拉斯、西格弗里德·伦茨、海因里希·伯尔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他始终活跃在社会活动中——尽管他不认同自己为知识分子身份,他说:“知识分子总想证明自己说的话是正确的,不想证明反面,任何事情要在反面成立我才讲,所以我不是知识分子。”但是,连续几年,他都在德国权威的政治学杂志《西塞罗》颁布的500名德国知识分子影响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2007年时,他还曾位列第二,而当时的第一位是教皇本笃十六。

前几日,马丁·瓦尔泽再次接受歌德学院(中国)的邀请前来。距离上一次,他为了小说《恋爱中的男人》在中国出版而来,已经相隔6年,如今的他89岁。这6年中,他依然在持续写作,先后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童贞女之子》《第十三章》和《一个寻死的男人》。我们最先读到的是《第十三章》,一本书信体的爱情小说,瓦尔泽建议译者、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黄燎宇打破德语世界的出版顺序,先对它进行翻译,理由是其篇幅相对短小、好读,厚度只有其后写作的《童贞女之子》的一半。而《童贞女之子》——瓦尔泽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他无意将它当作某种总结,但它几乎囊括了他一生所关注的所有问题,爱情、信仰、语言等等,它们的存在和可能性。

文章作者

孙若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最美长城

穿越北中国草原、林海与戈壁

288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