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山河岁月,河西走廊上的长城碎片

作者:艾江涛

2018-02-07·阅读时长19分钟

14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675个字,产生3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明长城最西端的屯兵古堡——卯来泉堡。位于肃南县祁丰乡堡子滩村的这一古堡遗址距今已有400年历史 )

一路上,不断有人告诉我有关甘肃境内长城的知识:秦昭王、秦始皇,汉、明长城的区别,墙、关、堡、墩的形制,以及汉简中记录入微的屯军生活。与此同时,早年课本中那个宏伟而抽象的名词,之前登临雄伟奇险的八达岭、嘉峪关城墙,在我的心里一点点坍塌下去。长城,这个在历史风尘中难以遮掩的庞大无比的存在,正变得面目不清,层峦叠嶂。

车窗外,是河西走廊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午后尚且炙人的日光在碎石与沙砾的折射中发出点点光芒,照样有生命顽强的骆驼刺、芨芨草散落开荒漠中的一点绿意。在西北荒凉而单调的景色里,一段城墙、几座烽燧,多少会给人带来一些发现的惊喜。望着那些经过千百年岁月侵蚀,已变得低矮的土墙,忽然想起长城研究专家、原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书记边强的一段话:“目前为止,甘肃河西走廊所有的公路、铁路还是沿着长城修建,公路下面,就压着我们从汉朝以来的丝绸之路。”当年那些行走在丝绸古道上的商人与僧侣,在荒漠中看到城墙与烽燧,不知是否也会涌起一份归属与安定之感?

至少,长期以来,长城守护着塞内农耕文明的安全。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这道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分割开来的墙,还隐隐暗合于用以区分中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400毫米等降水线。生存缝隙中的文明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作为秦人故地,早在秦昭王时期,为了防御匈奴和戎狄侵扰,甘肃就修建了一条西起临洮新添镇三十里墩望儿嘴,穿越甘肃8县,长约640多公里的长城。而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出于同样目的下令修筑的万里长城,由于缺少实际遗存印证,在甘肃境内的走向一直悬而未决。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最美长城

穿越北中国草原、林海与戈壁

288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