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的可能性

精神生活的可能性

作者:维舟

2018-02-07·阅读时长6分钟

50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60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日本作家吉井忍与她的作品《东京本屋》 )

对书虫来说,生在东京是有福的。这里并不算是书店密度最高的城市(2014年,东京都共有实体书店1496家,相当于每9000人有一家,而北京则每5000人就有一家),不过东京神保町书店街向来是读书人的朝圣地。不仅如此,东京的许多书店都极具特色,无论是专卖古籍,还是左翼革命书籍、绘本,乃至航空类书籍,又或者是“一周只卖一本”的书店、带咖啡座的书店、画廊里的书店,以及流动书店,可说应有尽有,足可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精神需求。很多人之所以反对大型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而支持独立书店的存在,就是因为后者更能呈现不同的个性。

书店为何有必要存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容纳不同特色的书店,是一个城市精神生活多元化的外在表征。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每一家独立书店的消亡,都是对公共文化多元性的一种打击。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专卖海事相关书籍的百年老店海文堂关闭时,在日本读书界激起那么深的哀伤的原因。

近10多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兴起,关于“实体书店如何生存”的话题不时见诸报端。不过,这与其说是实体书店经营上的问题,倒不如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公共知识生活,以及这种公共知识生活是否成为可能。长久以来,在国人的意识中,书店就是个卖书的地方,书是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学生)的特殊商品——有时买书人甚至意识不到书也是商品,它常常要么被半神圣化,要么被视为应试的工具,但总之都是“非日常的”,与普通成年人的生活有某种距离,只有知识分子才觉得这是“成瘾性必需品”。

文章作者

维舟

发表文章33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19人

涉猎驳杂,少时沉迷于古典文学与历史,长而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造梦空间

虚拟创造新现实

229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