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07·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89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约翰·博罗维茨画作《泰德:艺术家之子》 )
今年的展览格外有趣。通常来说,当代艺术的展览离不开“观念”二字,似乎如果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缺少对社会的关注,它就很难拿到台面上来谈。然而此次肖像展转而将注意力放回到艺术史中,关注技法和风格的变化;换言之,这个展览,会让有一定西方肖像艺术史知识储备的观众莞尔心会。
比如,今年的头奖作品《穿利宝百货裙装的女孩》(Girl in a Liberty Dress)在众多大幅着色浓烈或构图奇特的肖像画中初看显得有些不起眼,仔细阅读关于这幅作品的介绍,字里行间也没有提到什么了不起的内涵,可见吸引评委的,并不是这幅作品的“观念”,而可能是别的一些更加微妙的方面。这是一幅木板油画,它的质感却和传统观念中的油画全然不同。画家克拉拉·德拉蒙德(Clara Drummond)细腻的笔触在发丝与裙装纹理的表现上很见功力,配合清淡的色调,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英国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作品。作品中女孩身穿的“利宝百货”连衣裙在英国文化中也别具意义。利宝百货(Liberty)是伦敦一家历史悠久的百货公司,其生产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布料是英国人一直以来的骄傲,而公司很多布料的设计出自英国工艺美术大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及其夫人、女儿之手——观众也许对他们的名字不那么熟悉,但不可能没见过他们设计的纹样。也许,这样微妙的“身份认同”和“文化骄傲”也是让本土画家德拉蒙德拔得头筹的原因之一,英国观众看到这幅作品,也会比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产生更多共鸣。
不大的展厅内,不同风格、技法及主题的肖像画被放置在同一个空间当中,乍一看疏离又杂乱,但仔细梳理下来,能读出西方肖像作品的演变历程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什么是“肖像”?“肖像”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在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答案可能大相径庭。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