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丽玮
2018-02-07·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453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长张闯(右)与青年科学家朱宏博 )
9月初,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公开发表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从预算、中国国情、物理目标等角度对这一项目表示反对。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次日即发表文章《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对杨振宁提出的意见逐条反驳,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也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表达了支持态度。
实际上,大型对撞机项目在今年6月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十三五”项目支持的过程中,已经因为一票之差未能进入下一轮评审。目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了科技部初步批准的3600万元资金支持,用以对计划发展项目的探测器和加速器部分关键技术进行预制研发。大型对撞机的中国未来,依然无法确定。
针对公众关心的成本预算、科研目标、未来风险等问题,我们采访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从70年代中期参与中国高能加速器项目的资深科学家、高能所原副所长张闯研究员,另一位是参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由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回国的青年科学家朱宏博副研究员,他们分别是研究对撞机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加速器和探测器的专家。同时我们还采访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马伯强教授,他是多年从事高能物理理论研究的长江特聘教授,我们希望能从更公平和广泛的专业视角对这个问题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发表文章100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67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