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牛
作者:执古御今
2021-02-27·阅读时长3分钟
719人看过
颐和园有一园中园,名曰“云松巢”,提起来略有点陌生,因为它不对外开放,又在颐和园万寿山南偏西的山腰中,无牌无匾,所以一般游人很难识别。所以我们先熟悉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前生云松巢是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时期的时候就业已完成。“云松巢坐落在排云殿与石舫之间的山坡上,是一所较大的宅院,正房五间,耳房两间。房前有一个很宽敞的走廊,走廊下边的院子里满是松树。”(摘自《我的母亲丁玲》作者蒋祖林,丁玲一家50年代曾在此居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大概可以想象的出云松巢内部的格局,这样的格局正与李白“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的境界相适应。李白是不是创造云松这一词汇的鼻祖暂且不论,且看李白走遍大江南北,踏遍千山万水,在每每访道游历中对这一词汇所营造的氛围。 “藏藏云松,落落绮皓”(《山人劝酒》),“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望九华山赠韦青阳仲堪》),“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望庐山五老峰》)......云松巢,巢云松在李白的笔下仙气氤氲,仙袂飘飘,仙风道骨,时隐时现。这位谪仙人,时而若鹏,“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而若巢,“道隐不可见”。功成,名遂,身退,大概也是李白乌托邦式的幻想。提起云松巢的同时不得不一并提起与它相邻的邵窝殿,邵窝一词典出邵雍,宋时邵康节有安乐窝,名邵窝,取安乐之意。但乾隆皇帝多次提及“名因安乐取境......适已非如彼......”,“......因以邵窝名,境似志则殊。安乐一身彼,安乐万方予”。这就说明,乾隆皇帝只是取了他的名,但志向却是天壤之别,邵雍安乐的是自己,而乾隆皇帝的志向则是安乐万方。这一巢一窝的存在,直接反映了乾隆皇帝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和他的内心志向。今世今生的云松巢大门紧闭,邵窝殿早已消失了往日的模样,唯有门前的青云石还在继续承载着人来人往的脚印,记得来过人的相貌。云松巢门口有一对儿石门鼓,哪年哪月来的它自己也说不清了,但看它鼓面的雕刻纹样,一头卧牛在云海之中回首仰望天际,身体略成团状,鼓身又雕刻连珠纹,非常的精美。今年恰逢农历辛丑年,咱们就这座石鼓来探究一下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乾隆皇帝可谓是历代帝王中寥若晨星的汉学大家,藏书可谓汗牛充栋,在他一生所著的四万多首诗中,我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关于牛的大概有一百首左右(不精确),可谓多如牛毛。他笔下的牛囊括了土牛,春牛,石牛,牧牛,玉牛,青牛,祭祀牛,老子骑牛,牵牛织女星,牛斗等等不一而足。那么我们就跟随他笔下的文字,来感受一下牛在他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爱牛缘何缘爱耕,耒耜之利资尔能。”的确在乾隆皇帝心中,耕牛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他以牛为素材的大量诗中,以耕耘的土牛勉励自己,以喘牛识民之艰辛为数众多,其次是每逢七夕会用到的牵牛织女的典故,再次就是老子骑牛。《观耕》艰难稼穑要须知,引水开田物土宜。雨笠风蓑看早暮,挥锄负畚课耘耔。秧齐白鹭起飞翿,月下乌牛罢喘羸。日日豳风图对面,范云萧缅藉奚为。开篇就提到艰难稼穑,而后又引用吴牛喘月,诗经豳风等典来反复强调农耕之不易,农业之不易,农民之不易。再看乾隆皇帝跋《五牛图》同样是借用了相同的典故。再有《偶仿沈周写生散牛卷并题二绝句》 其一喘乖丞相问,耳湿牧人来。何似无拘束,烟莎阔步回。其二在腰传白绶,鸣窌应黄钟。腹果休教懒,东郊好力农。以上这些诗都借用了吴牛喘月这个典故,这个典故在典籍中多次出现,《世说新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这里都是在说南方天气炎热,水牛经常在日下干活,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而喘气,说明民之艰辛。再看乾隆皇帝的《汉玉牛》不箱而服犁而耕,谁赋尔质玉人能。丙吉问罢即肖形,尚疑望月牟然鸣。奏刀无惧于庖丁,试看觲角为牺牲。汝独樗也不和羹,短尾秃速腹彭亨。清泉白草心无营,导食有术仙方成,骑过函关一样青。在这首诗中,乾隆皇帝用了几乎是包含了所有跟牛所有相关的典故,从引用“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到吴牛喘月,从庖丁解牛到老子骑牛之道,说明他对牛这种动物是做过认真考证的。再次来看乾隆皇帝的御制金牛铭夏禹治水,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潫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丘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也就是说这尊青铜牛的用意是与上述所有牛的用途不相同的。这是清朝道统的体现,是乾隆皇帝以古喻今,向世人表彰自己治水的功德。所以牛的意向从古至今都是天文与农业的象征,在乾隆皇帝心里,时刻装着农本,时刻揣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