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1-02-19·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7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优游
最初接触《安魂曲》,是在电影《莫扎特传》里。最令我震撼的是其结尾,莫扎特在萨列里的逼迫下,临终前写作《安魂曲》的情景。莫扎特在与死神及萨列里的双重争斗中,《安魂曲》的音乐响起。那样的音乐让人屈服,让人顺从,引领人向上,升腾到穹顶之外。
西方蔚为大观的古典音乐,最大源头就是宗教音乐。教义与仪式为西方音乐发展提供了无尽灵感,也给作曲家源源不断的订单。如果去掉宗教音乐,巴赫将会是多么贫乏啊,会从浩瀚大海变成清澈小溪。从圣咏、受难曲、众赞歌、康塔塔,再到清唱剧、弥撒曲及安魂曲,宗教音乐构成了音乐的重要部分。
安魂曲属于弥撒曲的一种,就是悼念死者、超度亡灵的弥撒。除了在葬礼上使用外,也在每年万灵节上演奏。其形式基本上与弥撒曲相同,都是合唱套曲,唱词也一样,皆来自于经文。只是安魂曲去掉比较欢快的《荣耀经》与《信经》,增加了《震怒之日》与《永恒之光》。当然,也不尽然。作曲家选择余地颇大,莫扎特与威尔第不同,而勃拉姆斯与布里顿差异就更大。
中国人对于这样的追思曲,内心还是挺忌讳的。“未知生,焉知死?”孔圣人亦是敬鬼神而远之,我们还是尽量回避死亡这样的话题。在天主教传统之中,死亡则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每个信徒此世的终点,走向彼岸的起点。葬礼上的安魂曲,正好可抚慰他们的灵魂,使他们坚定对上帝的信念,并面对上帝的选择,让逝者尽早脱离炼狱之苦痛,重归天国永恒光芒之中。安魂曲有一种庄严感、宁静感、升腾感,以及带着罪恶面对审判的恐惧感。不过安魂曲以优美的旋律,以及其形式的丰富性,吸引了众多并非信徒的赏乐者。
作曲家中,作过安魂曲的不少,像帕莱斯特里纳、维多利亚、凯鲁比尼、苏佩、柏辽兹、圣-桑、福雷等等,这个名单会排很长。本文中,我选择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勃拉姆斯的《德语安魂曲》以及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三首安魂曲各有特色,具有一种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且,这三首安魂曲除了宗教意义之外,都有着人性的光辉。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8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