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1-02-19·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12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可驹
贝多芬进入晚期风格之后,某些体裁的创作停了下来,如协奏曲和钢琴三重奏。另一些体裁则结出匪夷所思的硕果,哪怕先前他的创作已那么伟大,钢琴奏鸣曲首当其冲。这是贝多芬最熟悉的体裁,他也习惯以此作为每一个创作阶段的开始。在丰产的中期,乐圣将《第23号奏鸣曲》(“热情”,Op.57)称为自己在这一体裁中的最高杰作。进入晚期之后,《第29号奏鸣曲》(“槌子键琴”,Op.106)耸立在世人面前——无论就它的体量,还是高度而言,都实实在在是耸立着,只有那些高耸的事物,如纪念碑或山峰可做类比。
因而,“槌子键琴”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占据了特殊地位。它那媲美交响曲,甚至超越许多交响曲的规模,真正需要高超技艺来驾驭的难度,还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自然吸引了众多钢琴家。不过,相对于“热情”、“悲怆”这样最通俗的作品,Op.106至今仍有接受度的挑战,这也是事实。它绝不是唯有贝多芬专家才会拿上舞台的那类奏鸣曲(如Op.49或Op.54),可如果有谁能真正弹好该作,他就势必已经是一位贝多芬专家了。每个时代的钢琴家皆然,从李斯特、克拉拉•舒曼的时代直到如今,自有录音以来,我们从该作的演绎中,可以最鲜明地看到不同时代的演奏风格及贝多芬演绎观的变化。
如果要选择两份《“槌子键琴”奏鸣曲》的录音,从中观察“二战”后演奏艺术之大时代的转折,我会选择肯普夫与波利尼先后为DG灌录的立体声商业录音。或许,没有任何对比能较这两次演奏更为鲜明地将两个时代的深层特点及它们各自的精粹并置在一起。两位钢琴家是如此不同,肯普夫三次系统灌录贝多芬的奏鸣曲,由此构成两套全集和一套准全集。波利尼唯一的全集录音计划则是断断续续拖了数十年,一度让人怀疑,钢琴家是否已放弃完成它?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8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