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1-02-19·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7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欧阳雲松
舞台近在咫尺。她缓缓起立,淡蓝色半透明的丝巾滑过面颊,镁光灯转了点角度,那一头银发像海上闪耀的浪花,晃得人睁不开眼。她抬手抚了下鬓角,微微侧首,脸上有珍珠般的光泽,唇边漾起一抹微笑,转瞬而逝。掌声从四面涌来,人们向她行注目礼,她看着台上,那光锥里站着另一个女人。
台上的女人来历不明。她独来独往,走马灯似地换工作,每次都以行窃告终,然后逃之夭夭,换个身份重新开始这场游戏。她的美丽不可抗拒,她的过往无人知晓。她从不对男人动心,也不对生活动心,只对偷窃上瘾,却不是为了富贵。她养了一匹马,那是她唯一的真爱。本来,这谜样的人生可以一直演下去,可命运还是追上了她。这一回,她被雇主当场抓获。这个男人威逼她,利诱她,要么与他成婚,要么法庭对质。她抗拒,逃避,都是徒劳。终于,我们得知,她有一段梦魇般的过去。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阴冷的英格兰。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人物和情节就潜伏在滚滚红尘中。1961年,英国小说家温斯顿•格雷厄姆(Winston Graham)将街谈巷议重新拼贴,写成一部另类犯罪小说《玛尔妮》(Marnie)。三年后,希区柯克将它改编成了悬疑电影《艳贼》。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永远不会忘记蒂比•海徳伦(Tippi Hedren)那双惊鸿般的眸子;她的搭档也毫不逊色,他是刚拍完两部邦德电影的肖恩•康奈利。两人的演技令人叹为观止,可玛尔妮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半个多世纪之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又请新锐作曲家尼科•穆利(Nico Muhly)为玛尔妮创作了一部现代歌剧。
于是就有了三个“艳贼”玛尔妮。她们各怀心事,却一样扑朔迷离。格雷厄姆的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我”,玛尔妮,穿行于茫茫尘世,最后穷途末路,几乎自尽。“我”天生貌美又聪慧,都以为“我”有光明的未来,可谁又能窥见“我”黑暗的往昔?这个伤疤,“我”要自己揭开,一次又一次,直到它袒露于众。如此残酷。这样的玛尔妮太抽象,你无法接近她。希区柯克于心不忍,做了不少自由改编,调亮了原著的阴郁调子。银幕上的玛尔妮冷艳、清高,却是有血有肉,一张俏脸从未笑过,却藏着几分柔弱,欲说还休,你不禁心生恻隐,绝不会看着她坠入深渊。穆利的玛尔妮仍然年轻——她是永远不会老的,但终究是经了岁月,那些人性更复杂,幽暗的心理更难捉摸。舞台上的她真叫人屏息,她的歌声,歌声底下的痛苦和挣扎,彷徨和决绝,都成了触手可及之物。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