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麦
2021-01-29·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50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舟山棉增村的村民用海鲜做了一桌喜宴
摄影/于楚众
某个晚上,我和摄影师出门去吃蟹骨浆,在网约车上,我们聊到采访计划,说要是能去村民家里拍个海鲜宴就好了。司机透过后视镜看了看我们,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临下车前,他告诉我:“如果你们想看海鲜宴席的话,明天可以找我,我是个厨师,明天要去做场婚宴。”
我还来不及高兴,赶忙问了婚宴的地址和时间,草草下了车。在短暂的接触中,我得知了这位师傅姓余,在舟山的机关单位做厨师20多年了,开网约车是他饭后的消遣,兜兜海风,挣点零钱。
第二天早餐,我如约赶到了朱家尖镇的棉增村。这个村子位于朱家尖岛,是整个舟山地区最靠东沿的大岛,与普陀山相隔1.35海里。岛上的人说,“渔民富,农民穷”,从棉增村的名字便可看出,他们曾经依靠种植养家。听村民说,他们在80年代就盖起了“西瓜楼”,是因为那时候卖出2000块钱的西瓜,就可以造个房子。1995年时,舟山普陀山机场在这里动工,种棉花、西瓜的,还有不少渔民,都迁到沈家门去了,如今留在岛上的,不过2万多人。
这个村子的建筑十分特别,小房子盖得挺漂亮,以两三层高的美式乡村别墅为主,还有一两幢维多利亚式的,窗户和院子里晾晒的鱼干,透露出村民的饮食习惯。路面很干净,村民不算多,看到有外人来,他们会客气地打招呼。
从村民口中得知,2013年时,朱家尖镇的村民凭着浙江人敏锐的商业嗅觉,感到民宿会成为下一个热门生意,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这个村子的1000多户村民全部翻新了房子,投身渔民农家乐事业。
2015年时,村子里还出现了几家“网红”客栈,这个村子一度登上了当地的新闻媒体。可好景不长,竞争又过于激烈,2018年后,民宿行业退去热度,这些别墅大多又改回了民房。
我们来到的这家姓黄,他们把自家的房子起名“三石客栈”,村委会的活动场地就在隔壁,临时搭了个棚子,算是宴席的厅堂,里面已经摆了十几张大圆桌,显得很有排场。
余师傅和搭档换上了酒红色的体恤,穿着围裙,在小院里搭上凉棚、炉灶、备餐台、切菜台,他俩一通收拾。新郎的母亲走了进来,起初她不太同意,说了句“还以为是给我们报道客栈的呢”,后来她看我对这桌菜兴趣颇大,就同意了,还给我安排坐在客席的头桌。
村子里凡有人结婚,都要吃三天酒席。头天,宴请宾朋,次日是订婚宴,也叫“相喜”,到了第三天,新娘才会露面,这一天的酒宴,最为隆重,相当于结婚典礼。余师傅说:“今天是相喜,人数少,但很关键,因为来的都是VIP,按照传统,新郎整晚都不能睡,因为要添香祭拜敬酒,不知道现在还兴不兴。”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333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