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1-01-28·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3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金晶
前奏
如果想要了解西方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音乐样态,那么施托克豪森是位十分值得关注的音乐家。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方在精神文化领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转折,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而在音乐上观念上,建立在结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将音乐视为乐音的有组织的、有特定秩序的结构的观念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更为关注音乐的形式即科技性特征,而音乐本身在听觉感受上并不具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甚至印象主义在乐器中存在的乐音色彩。施托克豪森吸纳了这种新的音乐趋向并成为后现代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事实上,如果对施托克豪森的生平经历、教育背景以及音乐作品有所了解,我们就会很自然地称这位音乐家为“音乐科学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到这位音乐科学家的生活经历、哲学观与美学观以及他的音乐作品中,探寻施托克豪森的音乐世界吧。
乐章一:生平与教育经历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早年在科隆音乐学院攻读音乐和哲学,1951年曾参加在达姆施塔特举办的新音乐讲习班,得到梅西安的指导,后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梅西安深造。50年代初,他的音乐作品已经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60年代初创办科隆新音乐讲习班,1971年出任科隆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同年获汉堡艺术研究院院士称号。
施托克豪森的生平与教育经历显示了他生活在西方20世纪中期受到当时兴起的新维也纳乐派、序列主义、机遇音乐、偶然音乐等先锋派音乐风格的影响。然而值得提及的是,施托克豪森最后所达到的音乐高度及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完全脱离了当时流行的各种音乐创作观念,并在自己的音乐领域中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科学化的音乐创作之路,这也是施托克豪森区别于其他作曲家的本质所在。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7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