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弄堂听雨:试谈民国才子黎锦晖的歌曲创作始末

作者:爱乐

2021-01-27·阅读时长8分钟

57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4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何宇轩

我喜欢《毛毛雨》,因为它的简单的力量近于民歌,却又不是民歌——现代都市里的人来唱民歌是不自然、不对的。这里的一种特殊的空气是弄堂里的爱:下着雨,灰色水门汀的弄堂房子,小玻璃窗,微微发出气味的什物;女孩从小襟里撕下印花绸布条来扎头发,代替缎带,走到弄堂口的小吃食店去买根冰棒来吮着……加在这阴郁龌龊的一切之上,有一种传统的、扭捏的东方美。多看两眼,你会觉得它像一块玉一般地完整。

张爱玲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其时,她正将自己心爱的歌曲《毛毛雨》译成英文。

在三四十年代生活过的上海人,很可能跟张爱玲一样熟悉这首歌曲,亦有近似细腻入骨的聆感。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曾在沪地街头巷尾传唱,梅兰芳的名气也许都要让之三分。

这首歌由年仅19岁的歌影双栖明星黎明晖演唱,其父黎锦晖作词作曲,百代公司于1928年录成唱片。歌曲发行的前一年,已然闻名整个儿童教育界的才子黎锦晖刚刚创办中国第一个纯粹的商业性歌舞团体“中华歌舞团”,演员除了自己的女儿外还包括黎莉莉、王人美、薛玲仙、徐来等一众后来红极一时的30年代上海名角。歌舞团成立初期财政极度紧张,黎锦晖几乎用光了自己的全部私人积蓄。为了解决资金危机,他主动接受了来自英国的百代唱片公司与中日合资的大中华唱片厂的歌曲创作与录制合约,因此必须写出一批即刻能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众歌曲,以达到快速盈利的目的,才能将歌舞团运营下去。《毛毛雨》正是在这样现实的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商业歌曲。但彼时的黎锦晖确实没有想到,歌曲一推出就获得了爆炸式的成功,以至于全沪百姓着迷,张爱玲都为之沉醉。


黎锦晖


然而,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并不是从流行歌曲开始的,他之前的许多作品都被人们遗忘了,或者说,私以为自己遗忘了。

黎锦晖出身于湖南湘潭的权贵世家黎氏家族,血缘据说可追溯至汉代皇族。父亲黎培銮少中秀才,却一生未谋官,重视家庭教育,家中的几个孩子个个才华横溢,几乎后来全部成为栋梁,兄弟八人被称为“黎氏八骏”。其中,最有名的或许是大哥黎锦熙,他在1916年与教育部的几位同事组织成立“中华国语研究会”,响应胡适大力推动白话文的普及,并努力将其根植于国语统一化教育。黎锦晖追随大哥号召,在上海的中华书局谋职,参与编写小学国语课本,希望将白话文推广到基础教育中去。

20世纪初,由留日音乐家沈心工开创的学堂乐歌在全国大行其道,这类歌曲追随古代宋词传统,以新词套旧曲。它们大多借用国外古典音乐或者民俗曲调的旋律,将全新创作的口语感较强的白话词填入其中。除沈心工外,曾志忞、冯亚雄、李叔同、柯政和、高寿田等人都是乐歌的积极创作人和推广者,李叔同的《送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一时间,不仅学堂间,各种不同教育程度的寻常百姓都开始传唱这些通俗易懂的歌曲。黎锦晖就深受学堂乐歌的影响,他甚至会唱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并且可以背诵旋律和唱词。同时,在推广国语教育的阶段,黎锦晖也研究语言学,对国语的发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汉语的读音由四声升降和音节轻重组成。通过对乐歌的熟悉,他突然想到,如果将汉语的语句自身的韵律加以合理的搭配和扩展,或许本身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旋律的由来可以是字词本身,而根本不需要借用其他国家的曲调。


“黎氏八俊”合影


据一些史料的记载,黎锦晖音乐创作生涯的开启很可能与蔡元培先生有关。黎锦晖曾在蔡元培创办的北平孔德学校担任教职,在校期间,蔡元培发现学校的校歌和教学歌曲大都采用国外旋律,又获知黎锦晖对语言和音乐的研究,于是就鼓励他尝试自己写作歌曲,以自己民族的曲和词进行创作。因此,黎锦晖的第一批曲子很像是早期的学堂乐歌,不过,他并没有采用国外旋律,而是挖掘了一批中国本土的民谣曲调和乡村音乐,然后为其填词。不幸的是,这些歌曲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知者甚稀。

1921年,黎锦晖写出了人生中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歌舞剧《麻雀与小孩》。那年,他正创办教育刊物《小朋友》杂志,他将这部儿童歌舞剧的整个曲谱印入其中,发刊全国。《麻雀与小孩》采用了许多民歌旋律,比如《打铁歌》、《苏武牧羊》等。但除此之外,大部分乐曲都是由黎锦晖自己构思出来的,他将民俗元素与国语的韵律融为一体,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又饱含童稚的原创歌曲编排成一套序列从而形成歌舞剧。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7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