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1-01-2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8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梅可
为什么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众多的圣咏、康塔塔、清唱剧等成熟度相当高的声乐和合唱作品后,人声在随后的音乐中的表达并没有趋于更加复杂?它在浪漫主义时期,回到了一种相对“原始性”的形式中:德文词汇利德(Lied),指的是“带有音乐或不带音乐的诗作”。这些德语诗作由于无法找到对应的民间旋律,当时的作曲家便自己谱写音乐。烘托人声的多是钢琴伴奏,歌词通常采用的是著名德语诗人的作品,人声多为男/女高音的单声部,也有为男低音所作的作品和少数女中音的作品。或许,钢琴伴奏这一说法并不全然正确,严格说来,在利德中,钢琴本身也是一种织体。
这一形式体现着“简单性”这一原则:基本上不允许花唱、旋律装饰和语词重复,分节诗要求用分节音乐。这也是歌德——这一在德语文学中拥有至高地位的人物所倡导的。虽然歌德的诗作被大量地用于当时利德的创作中,但是歌德本人却批评贝多芬和施波尔,并且完全忽视了舒伯特。舒伯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利德,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除了歌德的诗作外,舒伯特有两部以威廉•穆勒的诗歌为词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和《冬之旅》(Winterreise),是其利德作品中的杰出成就。舒曼曾说过,如果舒伯特活得足够的长,他会一一将德语文学都诉诸于音乐中。不论是《美丽的磨坊女》中绝望的磨工,还是《冬之旅》中与恋人告别的行路者,舒伯特的许多歌曲都在不断地“离别”和“在路上”,通过一些具体的描述表达了对漫游的渴望和表现了孤独的意境。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837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