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1-01-21·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957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晴
吴冠中一生最看重三个人:“鲁迅、梵高和妻子。鲁迅给我方向、给我精神,梵高给我性格、给我独特,而妻子则成全我一生的梦想,平凡,善良,美。”鲁迅对于吴冠中来说,是灯塔,是路引,是精神导师。今天,人们不仅仅能在《野草》《鲁迅诗意图》和《鲁迅的故乡》等作品中,看出吴冠中对鲁迅的致敬,还能从吴冠中坚持艺术探索的性格中,看见鲁迅对他的深刻影响。吴冠中写道:“鲁迅先生说过因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但居然横站了五十年,存在了五十年。”回顾吴冠中的一生,他践行鲁迅的精神,孤独地横站在社会、艺术和历史之间,通过他对形式美坚定的探索,为中国二十世纪艺术的发展补上了形式主义的重要一环,也为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做出了典范。
吴冠中的形式美探索,还要从二十世纪中国的绘画谈起。中国的二十世纪是变革、否定、断裂、摸索、重建的世纪;从社会的内忧外患到西方文化的迅速传播,中国整个社会都经历了巨大的挑战与变革。从五四运动发轫,这一时代的艺术先驱,从全盘西化的纠结,到文化的自我否定,再到慢慢探索 “中西融合 ”等各个时期,走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岁月;这一时期的艺术也在东西碰撞之中不断裂变与革命。最早出国学习艺术的前辈们,已经为融合东西方艺术精华而探索。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樑等先驱回国之后,纷纷创办新式的美术学校,引入现代美术观念和美术教育体系。二十年代后期,林风眠和吴大羽等人秉承蔡元培提出的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的教育理念,一边在国立艺术院任教,一边发起了 “艺术运动社 ”,创办杂志《亚波罗》和《雅典娜》,力图 “促成东方之新兴艺术 ”,以“中西合璧 ”的视觉美学来推动 “美育代宗教 ”的理念,为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画的融合做出了重要的探求。最初,二十年代留法的艺术家回国以后,很多都抱持这样的理想,并也做出了努力;但是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在遭遇社会现实与生活现实等多重挫折之后,便只有寥寥数人能够坚持在这条路上进行探索了。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