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1-01-21·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88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王齐
丹麦学者尤金姆 ·加尔夫(Joakim Garff)所著《克尔凯郭尔传》中文版于二 ○一九年底出版。尤金姆是我一九九九至二○○一年在哥本哈根大学 “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 ”(SKC)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的同事和朋友。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这本书二○○○年首版时在丹麦引起的轰动,我还作为国际克尔凯郭尔研究的代表被 “中心 ”派去接受丹麦一家电视台的采访。这本书很快在国际研究界走红,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本传记的成功是有其背景的。克尔凯郭尔一八五五年去世,二十二年后的一八七七年,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化史家勃兰兑斯(Georg Brandes)才出版了小册子《索伦 ·克尔凯郭尔:一个批判性的纲要》,两年后小册子被译成德文,克尔凯郭尔得以跨越国界,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英语世界,影响比较大的克尔凯郭尔评传是克尔凯郭尔的热心推介者和翻译者、美国牧师沃尔特·劳瑞(Walter Lowrie, 1868-1959)于一九三八年出版的《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以及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克尔凯郭尔小传》(A Short Life of Kierkegaard)。两本传记篇幅相差很大,前者六百余页,因为当时的英语世界对克尔凯郭尔著作基本一无所知(那时英语世界的读者只能看到一本六百多页的《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和《诱惑者日记》),传记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对克尔凯郭尔作品的引用。而《小传》出版时,克尔凯郭尔生前发表的著作已译成英文出版或即将出版,于是一部以克尔凯郭尔人生经历为主线的真正意义上的传记就显得格外必要了。在克尔凯郭尔生前发表著作、死后出版日记和其时可见的同时代人回忆的基础上,劳瑞牧师对克尔凯郭尔的生活故事进行了提炼,构建了一个 “标准的 ”叙事框架:克尔凯郭尔的父亲从日德兰半岛的穷苦牧童到哥本哈根富商的奋斗经历;因母亲、哥哥、姐姐相继病逝带给克尔凯郭尔的 “大地震 ”;父子之间的裂痕和克尔凯郭尔对神学的背离;一八三八年父亲去世后克尔凯郭尔与神学的和解;与雷吉娜的短暂婚约;一八四一至一八四五年的审美感性作品;一八四六年作为转折点的《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海盗船》事件;一八四八年后转向基督教写作;晚年与国教会论战的 “神圣的讽刺 ”;葬礼风波。劳瑞牧师目标明确,他就是要把克尔凯郭尔塑造成一个基督教的 “浪子 ”,而“浪子 ”一旦回头,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基督教 “殉道 ”之路,因而他有资格成为二十世纪基督教的 “校正”(corrective)。在翻译的顺序上劳瑞牧师也遵循上述主张,他从《附言》之后的 “基督教作品 ”开始翻译,并且呼吁读者以此作为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起点。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