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1-01-21·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45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曼菱
西南联大这些年来成为社会热点,“以文学想象写史 ”的作品大量流行,网络时代的 “段子 ”具有传播优势,催生很多与历史脱节的任意发挥,是谓 “想象的误区 ”。比如,“刘文典踢蒋介石 ”的事,并没有发生过(石慧庐《记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被蒋介石扣押》)。但此类想象,很受网民青睐,因为凸显文人与政坛的矛盾,满足某种社会情绪。但是经不起推敲,一个饱学之士,先下脚踢人,这损坏的其实是刘文典的形象,而蒋介石居然容忍,也不符合其性格,美化了当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但我以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对 “三校联合办学 ”的想象误区,这涉及西南联大形成的一部大历史。
现在有种流行的说法是,张伯苓对梅贻琦说 “我的表你戴着 ”,三校的合作从此亲密无间。这种交代轻描淡写,有点 “软文 ”的风格,轻巧逗趣,可是与这段厚重的历史实情不相称,不能以此来涵盖长达九年的联合办学的过程。
我深信,一切学风乃至 “人格 ”都植根于体制之中,所以有必要深究其奥。
三校都是名校,进入成熟期,有自己的学术高度和风格。抗战风烟陡起,而“联合 ”办学,共同利用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但并非 “合并 ”。其中很多差异与鸿沟,需要弥合,绝不只是 “校长个人关系 ”那么简单的事情。
联合的过程就是一场 “战火中的人文整合 ”,其中多少心血、智慧与承当。有些事情我是在采访中逐渐感知的。如,当年的 “湘黔滇旅行团”,简称 “步行团 ”,由三校组成,计有教师十一人,学生两百八十四人。在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日离开长沙,至四月二十八日抵达昆明。在穿越山野的路途中,学生分成了小队,但带队的黄师岳团长并不要求师生们列队而行,都是按其体力,散漫而行,赶到目的地即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三校的师生们应该发生很多的结识交往,然而在采访中我发现,步行团里的人们各守学校的界限,相互间是 “不搭理 ”的。
采访吴征镒时,他回忆了与老师李继侗同行,采集植物标本。有时路遇闻一多等人,这三个清华教授是一起走的,在路边一同休息,也有照片。吴是清华助教,他没有谈到与学生或其他人的接触交往,显然活动范畴只在清华教师圈内。采访北大哲学系的任继愈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的冯钟豫时,我发现他们彼此根本没有留下印象。到昆明以后,任继愈与冯钟豫之妹冯钟芸恋爱结合,但两人都没有提及步行团时有过接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