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1-01-20·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40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表情包(摄于2019年德国慕尼黑街头)
文/孙欣
在英国,我也有个工作群,因为现在可能所有人都有工作群。工作群用来发紧急求助和通知,但是信息并不正式:正式信息还是发邮件才算数。如果有人发现冰箱或培养箱失灵、仪器故障、需要找到某种试剂等等,都可以在群里发信息,如果有人看到又能帮忙就回复一下。当然,不成文的规则是,在这样的群里说话,除了表示感谢的“微笑”表情符,其他表情符、表情包都不可使用,工作群只说完全必要的事情。
除了工作群之外,我们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另有一个小群,全都是来自异国的人,共同语言是英语,共同的兴趣爱好除了工作和吃喝以外就是调侃英国。在这个小群里,我们才随心所欲地使用表情符和表情包来聊天。
表情符,表情包,动图……这些符号配合语言使用时,都是“书面语”,因为它们没有对应的发音,意义也太过丰富,无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必须输入到显示屏里,用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绪。最早的表情符是用标点符号组合出来的,如果不想频繁转换输入法,从ICQ时代就已经上网的人(比如我)仍然会偶然使用标点符号表情符。在对话中用冒号、分号、括号及大写字母D组合出一张笑脸或调皮的笑脸,有点儿怀旧的意味。与表情符一起成长的人,使用起表情符来就像使用标点符号一样,有个解读的共识。在我们的小群里,虽然每个人的母语各不相同,但是使用起表情符来基本没有误解,大家遵循同一套“语法”和“修辞”,该“微笑”的场合不会“大笑”,该“笑哭了”的时候不会“鼓掌”。也许是因为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一起出现的表情符已经是我们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就像短信与群聊已经成了私人和公共交流的一部分,生活语言的表达有一套默认的何为得体的规则,使用表情符也一样。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4799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