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2021-01-0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41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目前中欧这两大经济体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贸易层面,欧盟长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从去年三季度以来,中国取代了美国,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和欧盟开始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在投资层面,中欧双方还停留在相对初级的阶段,中国的对外投资中,80%以上投向了亚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对欧盟的投资占比只有4%;而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中,主要也是以亚洲为主,来自欧盟的直接投资占比大概只有8%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和欧盟这两大经济巨人,贸易层面的合作已经非常深入,但是投资层面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遭遇重创,主要经济体都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空间。2008年,美国和中国开始启动投资协定谈判,希望打开彼此的投资市场,为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中美启动投资协定谈判5年之后,2013年11月,中国和欧盟也开始正式启动投资协定谈判。由于欧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太统一,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度相对缓慢,一直落后于中美之间的谈判。不过,中美贸易摩擦产生之后,中美之间的投资协定谈判在2018年基本停滞,而中国和欧盟在去年年底正式完成了谈判。
中欧之间的投资大门打开之后,为双方都带来更多的增长空间。中国已经是全球投资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位居全球第二,存量为全球第三。但是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资本设置了比较高的审查门槛,所以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不高,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中欧投资协定完成之后,中国资本将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快速提升在欧洲的投资比例。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资本将来是否有可能收购更多的欧洲高科技资产,将是中欧投资协定的一大看点。过去很长时间,欧美对于中国资本收购高科技资产都非常警惕,很多关键资产的收购最终都被监管部门叫停。欧洲这几年也在逐渐提高外国资本收购的审查标准。2019年3月,欧盟专门建立了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审查的框架条例,防止关键领域的技术外流,该条例于2020年10月开始在所有成员国实施。新冠疫情之后,很多欧洲企业陷入困境,欧盟为了防止关键资产被国外资本抄底,进一步提升了审查标准,保护本土的战略资产不被外国资本收购。当前中国经济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如果有机会收购欧洲的一些高科技资产,对于中国实现高科技突围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3701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